小特产大有为唤醒沉睡的“土字号”

济南日报 2019-09-02 11:09 大字

白云湖街道章历村“荷香绿柳,十里长廊”的美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龙山街道魏李村的村民们正在用收割机收获大葱。

“二米”电商工作人员正在对桃子进行包装。

在锦鲤拍卖会上,蒋世波养殖的锦鲤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游客正在殷巷镇的果园内采摘鲜橙。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如何唤醒广大农村中的优质土特产品,让产品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最终形成品牌优势,带领村集体和百姓持续增收致富,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期“乡村振兴”,主要总结基层在推进农产品产业化方面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济南智慧”和“济南方案”。突出创业创新

“锦鲤小伙”跃龙门

2011年,唐王小伙儿蒋世波带着他精心养殖的一尾85厘米长的锦鲤“昭和三色”,在第一届济南锦鲤大赛暨锦鲤文化展上一举夺得全场总冠军,拍卖出58万元的天价;随后,在第17届中国锦鲤大赛上,鲁泉锦鲤选送的“大正”在1000余条锦鲤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场总冠军。一线农民蒋世波一举成名,瞬间红遍锦鲤圈。

几年内,蒋世波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济南好人”“历城区十大杰出青年”“文明历城人”等荣誉称号,蒋世波创办的济南鲁泉锦鲤场也成为山东省高品质锦鲤的重点龙头企业。

“当年我陷入困境的时候,是乡亲们帮我渡过了难关。现在条件好了,更要回馈社会、回馈家乡。”蒋世波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蒋世波决心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锦鲤产业。蒋世波发挥领头雁作用,创业至今共带动周边养殖户20余户,推广锦鲤养殖500余亩,村民累计增收超过1000余万元。

在锦鲤文化方面,与山东大学城市文化研究院合作深挖锦鲤文化,开发乡村旅游和文创产品,实施一二三产融合,给锦鲤产业注入持久活力。蒋世波为人诚恳亲和、讲求诚信为本,并带有济南人特有的“有情有义”。青岛农业大学海洋学院领导和博士专家多次到济南鲁泉锦鲤养殖场指导工作,建起青岛农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加强在养殖设备开发、饲料研制和遗传繁殖方面交流合作。近期已与青岛农业大学签约山东省重大科研课题合作协议,后期计划在唐王街道成立青岛农业大学唐王锦鲤研究院。

通过学习深造,蒋世波成为中国第一批锦鲤评审师,并积极参与组织锦鲤比赛和文化推广活动。注重技术革新,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交流,研发了溢流和滴流相结合的过滤方式,并承担多项课题研发,有多项发明专利。

突出质量优势一“绿”生“三白”

8月27日,记者来到章丘区白云湖街道章历村,走进鲁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上百只大白鹅在树荫下悠闲散步,时不时地梳理一下羽毛,看见有人来,它们扇动翅膀,伸长脖子,昂首挺胸,发出响亮的“嘎嘎”

声,仿佛在向人们示威。看着这群“盛气凌人”的大白鹅,合作社理事周广华如数家珍:白鹅浑身上下都是宝,除了出产肉和蛋,鹅绒可以做被褥、衣服,羽毛可以做羽毛球和装饰品,就连鹅肠在南方火锅店也是抢手货,一小盘就能卖到50多元。

今年49岁的周广华是退役军人,2016年他流转了100多亩地成立了大白鹅养殖场,从南方引进了2000多只蛋鹅,栽下了5000多株速成杨树,发展经济苗木,经过几年的摸索,成功实现了绿色、无公害的“速成杨+大白鹅”立体种养。

“速成杨需要优质、肥沃的土壤,大白鹅的粪便是天然的肥料,再有两年杨树成型,收入预计有七八十万元。”周广华说。

目前,他的合作社已经有20多名社员,养殖着5万多只蛋鹅,每年可出产300多万枚受精后的种蛋,专供江苏等地的大型养殖厂,由于品质优良,每枚蛋的销售价格是市场价的两倍左右。

在合作社的南面,沿着云湖南路大街,路两侧种着上千亩的浅水白莲藕,放眼望去,十里摇翠,一片绿的海洋,清风吹过,送来一阵阵清香,大如铜锣的荷叶随风摇摆,犹如滚滚波浪。

7月7日到8月7日,在为期一个月的“白云湖旅游文化节”期间,50多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此地,欣赏“荷香绿柳,十里长廊”的美景。这两年,白云湖街道着重发展白莲藕种植产业,瞄准精深加工项目,研发莲藕酱、藕粉面条、荷叶茶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博士,在章历村成立了白莲藕实验基地,长期对白莲藕种植、品种培育进行专业指导。他们在藕池中投放泥鳅、鲫鱼、小龙虾等水产物种,实现“鱼藕”混养,使得效益翻倍。

“藕田中的微生物和水草能为小龙虾提供丰富的饵料,小龙虾能为藕田除草除虫,排泄物还为藕田增加了有机肥,实现了绿色生态循环。”章历村村支书吕相义说。

街道区政协委员韩莹莹就是白莲藕增值加工产业经营的佼佼者,她创建的荷小妹商贸有限公司每年可售出荷叶茶15000多斤;她还流转土地20多亩种植蒲公英,进行蒲公英茶的加工生产。此外,她的公司还将白莲藕加工成莲藕酱、藕粉、粉条、莲藕小零食等,成功推向市场。

白云湖街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去年开始全力推进退渔还湿工程,对白云湖周边进行彻底环境治理,清理速生杨158万余棵,清理鱼池1544个,拆除管理房1495座,收回鱼池面积1.6万余亩,现有湖面面积已达2.6万余亩。工程的实施不仅让白云湖重现昔日广阔水面,还有利于改善水质,维护湿地的长期生态平衡。

目前,白云湖街道绿色生态产业正逐步加快发展步伐,围绕“三白”即大白鹅、白莲藕、白云湖,努力做活做靓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的湿地旅游业,做精做深湿地文化、诗词文化、荷水文化、渔耕文化等为主的文化体验业,构建绿色生态扶贫产业体系,奋力谱写“水乡白云·江北生态明珠”的壮丽篇章。

突出品牌效应

“章丘大葱”种植进入全程机械化时代

近日,在章丘区龙山街道魏李村内大葱四季生产实验基地里,一群人正围着几个“大家伙”东看看、西瞅瞅。只见“大家伙”一 开动,后边一排排大葱就从地里翻出来了,村民们甭提有多震撼了。原来,这些“大家

伙”就是今年章丘区刚刚引进的大葱收获机。村民介绍,往年这个时候,地里的葱苗还在拼命地往上

“冒”呢,而且大葱的收获季节要等到每年的11月份左右,尤其是“刨大葱”这个技术活,对于葱农们来说需要弯腰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也非常低,人工需求量大,如何解决人工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今年终于解放了,有了这些收获机,我们终于不再为‘刨大葱’而苦恼,而且夏季就能收葱,一年能收获两次呢。”魏李村村民郭洪刚笑着对记者说。

据悉,今年以来,章丘的一大批技术专家、机械专家、经营主体、种植葱农,积极寻求章丘大葱新品系和品种新突破,积极实践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逐步探索了一个从“良种选育、育苗移栽”到“生长收获、包装销售”全程机械化四季生产技术的成熟管理体系,并安排了工厂化育苗370亩、供应全区四季试验种植1300亩,购置了300万元机械设备,章丘大葱全程机械化四季生产由局地探索试验转向全区规模实施。

“通过育苗技术,大大缩短了大葱的育苗期,从过去8个月的育苗时间,缩短到两到三个月。”郭洪刚说,传统大葱生长周期长,特别是在育苗阶段,一亩地要撒四斤种子,经过几个月时间的育苗后,还要移栽到农田里,1亩地才能移栽7亩大葱地,“现在不一样了,通过工厂化育苗,不仅节省了种子,而且1亩地能够移栽几十亩地呢,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郭洪刚还说:“机器跟以前相比,是以前13个人一天的工作量,机器栽种不仅省了人工,而且质量还提高了,机器栽种后的葱能达到市场的需求和要求。”

对此,章丘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表示,大葱机械化技术以及育苗技术的引进,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商品葱的竞争力,同时也为章丘大葱种植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农业转型升级,为大葱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了“章丘样板”。

突出电商平台

创品牌、拓渠道 让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

王敏家就在西营街道西营村集市边上,每次回家她都能看到,很多村里的老乡为了能在晚上的批发市场上卖出自家农产品,会从第一天晚上9点一直等到次日凌晨3点,如果在批发市场上没有卖出去,甚至会继续在集市上零卖,一直到中午12点。尤其是很多老年人,他们骑着三轮车,走上十几里山路,为了赶早市,凌晨3点出发,只为能把家里的优质农产品卖个高价。

家乡优质农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应有的价格?怎么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家乡优质农产品?怎么才能让老乡多卖点钱?这些问题始终在王敏脑中回荡。于是,在2018年她毅然决然辞去运营总监的工作,回乡创业。

回到家乡后,她跟着老乡上山种地,发现了更多家乡的“宝贝”。“在外上班的时候很多人都想吃到‘有西红柿味儿的西红柿’,原来这种原汁原味儿,就藏在乡亲一板一眼的种植中。我要把这个味道变成商品,再打出品牌。”王敏说。

但是要打造品牌,不能只有品质,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市场。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王敏对接街道经贸办,在西营街道义务举办了3期电子商务培训班,提升老乡对互联网电商销售的认识。然后收集老乡家的农产品,尝试在网络销售,6个月时间销售额在16.3万元,主要以当地的青皮核桃、干核桃、小米、茶汤面、知了、绿豆等为主。2019年春节过后,她又陆续举办了3场互联网+农业培训班,并帮助南山培训学员开设18家网络店铺、自媒体直播账号68个。

在此过程中,王敏认识了当地很多喜欢农业的朋友,并注册成立了“二米”电商公司,创出了农产品品牌,以自媒体+电商的模式,立体全方位地将当地优质农产品传播出去,实现农产品的自身价值。

据王敏介绍,团队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操作视频拍摄、剪辑等工作。通过视频直播形式展现优质农产品的品质,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进而促进农产品的线上销售。同时开发了“城市农夫”“认领家禽”“认领果树”“水果采摘”等活动项目。目前“二米”电商与政府扶贫办、邮政系统洽谈战略合作意向,优先帮助老家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员销售他们的农产品。今年西营有些果农出现了桃子滞销,南山管委会扶贫办就联合“二米”电商,从10余户桃农手中,购买桃子5000余斤,打通桃子销售渠道,搭建购销桥梁,即时采摘即时装运,将最新鲜的桃子第一时间打包发货,运往市区,卖到超市、市场,有效缓解了西营贫困村、贫困户鲜桃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及时解决了滞销问题。

突出三产融合

“果香+留兰香”,拓宽“香镇”振兴路

“香”,是殷巷镇给人的第一印象,因为这里既拥有“果香”——李桂芬的梨、高坊的枣、张六真的杏、殷巷村的冬桃、邢家的西瓜,描绘出瓜果飘香的四季;这里还拥有留兰香——成片的留兰香田勾勒出长江以北最大的留兰香种植基地。商河县殷巷镇紧紧依靠“果香+留兰香”两大产业,有力拓宽了乡村振兴路。

2017年初,殷巷镇聘请山东天之然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单位知名专家和教授制定了全镇1万亩林果和3万亩留兰香种植规划。通过四杨庄田园综合体和留兰香田园综合体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产业振兴的双轮驱动。

“镇上有了清晰的规划,咱心里才有底气!”自从听说殷巷镇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后,殷巷村党支部书记张广军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与村“两委”商议后决定干一票大的——去年秋天,该村流转了500余亩土地,红红火火地建起了“四杨庄园”。现在他们的四杨庄园已经建设完成,光桃子就有20余种,明年就能见到收益,后年能够收回成本。

同样有底气的还有逯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军,现在他可是“大忙人”,手里有好几个重点项目——高端智能温室大棚、留兰香公园、留兰香田园综合体。“以前只知道种好留兰香,却不知道怎么发展好留兰香。现在通过清晰的产业规划,种植管理、加工提炼、市场销售、研学旅游形成了‘一条龙’发展,我们的留兰香有名气、上档次了,距离留兰香特色小镇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张洪军说。

同时,殷巷镇将丰富林果资源和旅游资源相结合,积极扶持农户发展特色林果休闲采摘农业,使现代农业和旅游经济“联姻”,实现融合发展,产生“增收”叠加效应。

“以前,只有到果子熟了,才有游客;现在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梨园有名气了,就算是淡季,游客也愿跑到梨园来。”种植大户李方田说。今年举办的商河(殷巷)第五届赏花节上,李桂芬百年梨园精心安排了“梨园古韵”汉服表演、“梨王寻主”竞拍、“梨园记忆”农耕展、“梨园飞花令”诗词大赛、“梨园光影”摄影大赛等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近10万余人。“再过半个月梨就熟了,听说要举办采摘节,估计到时来的人还会更多……”

另外,殷巷镇还将节庆活动打造成了“双招双引”的平台,在首届留兰香文化节上,众多专家、投资商通过实地查看了解,最终“情定留兰香”,山东昌龙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张元成便是其中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殷巷人,这两年家乡的变化给我的触动太大了,”张元成说,“以前一直想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可是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正是通过留兰香文化节这个平台,我看到了殷巷镇政府发展留兰香产业的决心,也给了我投资留兰香产业的信心。”现在他流转承包的1000多亩留兰香已经完成第一茬收获,亩产精油14斤,“刨除各种人工费用,按照市场120元/斤的价格,我承包的1000亩留兰香第一茬收益能达到700万元,”他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镇上还帮助建设了精油加工车间,到第二茬收获的时候就能收回投资成本,见到效益了。”说到这儿,张元成对打造自己的留兰香产业王国的信心更足了。

本报记者 时晔然 钱堃李小梦 张敏 李冬阳通讯员 刘群 王青松

新闻推荐

陕西临潼的特产火晶柿子因热播剧在网上热卖,但真品十月份才成熟 不小心成网红 它们为何不开心

《延禧攻略》剧照火晶柿子资料图片红糖麻花南京绒花章丘铁锅纸质的吸管插进通透红的柿子里,吸溜一口把甜蜜的果肉嘬进嘴里...

章丘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