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集上消隐的“市声”

章丘晨报 2019-01-17 08:13 大字

○王绍忠

相公庄现有一万三千多口人,号称“章丘第一村”。它位于章丘腹部,交通便利,逢五排十乡集。早先,买卖人有“八不语”(剃头、换油、修脚、算卦、补鞋、卖豆腐、卖粗布、卖畜肉)的讲究,受老规矩的约束和限制,只能用响器来告诉买客。其它的行当都一律是“干啥说啥,卖啥吆喝啥”。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集市上货摊鳞次栉比,人潮涌动,各种市声此起彼落,或高吭激越,或婉转悠扬,或低沉短促。它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也并非某个师傅所传授,而是从事这一行当的伙计们,在集市商业繁荣、买卖竞争中,喊着上口,拖腔带韵所形成的。人们闻声便知是从事何种行业,时间久了,不但不觉其俗,反倒觉得特别顺耳耐听,极富音色美。

春天,回荡在集市上空最最赶早的便是“赊鸡来--,白生生的大鹅鸡!”卖鸡人均来自胶东一带,他们挑着一对圆而大的扁竹篓子,里面拥挤着毛绒绒的雏鸡,唧唧喳喳的吵闹声就象一曲纯真可爱的童音大合唱。那时,民众的诚信度极高,当地人早春买鸡,秋后还账,只留下详细住址、姓名,便可放心取走。

“锔盆子锔壶,锔大缸嘞--”这古老而又亲切的呼喊声,响彻乡集的每个角落。这些匠人又称“锢漏子担”,他们挑着橱柜(盛着不同尺码的铁锔、铜锔、银锔)、火炉(补铁锅使用),到集上摆开摊位后,便亮开嗓门招揽客户。有些大户人家对祖传物件的拾掇非常讲究“技艺”,工匠师傅答应的也十分干脆利落,为的是多收几个养家糊口的零花钱。

集市是一座热闹的大舞台,五行八作的商贩,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了生计他们不光想出卖力气换钱财的巧点子,更要练就一副具有诱惑力、亲合力的高嗓门。“换蒿艾绳来--,买蒿子绳!”蒿艾分别是河滩和高岗上自生的植物,夏季有熏蚊驱虫的功效,卖绳人割来晾干后拧成花纹状,成为有烟无火、缓慢熏燃一夜的长条。乡亲们买了来,回家熏蚊子,非常好用。

一声声由远而近洪亮的吆喝,表明一个商民贩夫一天营生的开张。“打锡壶--酒壶茶壶烫壶来!”顺集吆喝的是徒弟,守在摊位上忙活的是师傅。那时,铝壶和塑料袋还没有,白天乡民烧水、晚上老人暖脚都是使用锡壶。徒弟把收来的漏壶、旧壶熔化为液,在两片石板中再凝铸成锡片。然后,经过精巧细致的设计、剪裁、焊接,最终成为一把银光闪烁的新壶。

“吹糖人来--七彩的!”师傅挑着轻便的担子随意走动,前面挑着火炉,上边温着糖稀,后头则是又高又瘦的竹篓,上面搁着操作台。师傅挖出一块鸡蛋大的糖稀,经过快捷、巧妙的揉、捏、拽、吹四道工序,在糖稀遇凉凝固之前便整好雏形,然后再经过一番修整、加工、吹彩,一件典型的代表作“黄鼬偷鸡”便完成了:黄鼬咬着公鸡的脖颈把它搭在背上,伤口还淌着鲜血,真乃是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孩童笑了,当玩具买下;老人乐了,当工艺品收藏。

进了腊月门,卖《农家历》的便上市了。他们右肩膀上背着褡裢,悠闲地走集串市,依旧按老规矩吆喝:“皇历啊--买一本看一年嘞!”《农家历》是种田行家里手的好参谋,内容有二十四节气和应种植的作物、蔬菜、瓜果,以及过去的一年中,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买者图个吉利,卖书人便把色彩亮丽的图书在地面摊开,任人选购。

乡集上还有四处叫卖冰糖葫芦的、崩棒子花的、换洋火的、拾掇风匣的、修锁配钥匙的,磨剪子戗菜刀的,卖欢喜团的、捏泥人的……简直数不胜数。各行的吆喝声都自成体系,讲究短促、脆甜、响亮,干净利落,透着优雅、浑厚,不同于洋腔野调,并互不混淆和雷同,组成了一曲儿时乡村亲切、热烈的交响,镌刻在我心灵的记忆中,时时提醒我要经常回老家,牢记故里,勿忘乡音。

新闻推荐

山东45家老字号企业将走进故宫卖年货

本报1月15日讯(记者范俐鑫王鹏淇)1月28日至2月10日(即从农历小年开始到正月初六),故宫博物院、山东省商务厅将在故宫慈宁...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