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读国学,叛逆少年能否“自救”?
学生们双手捧书,逐字逐句认真诵读国学。 记者黄中明 摄
长清曼寿山的冬天是清冷的。山下石店村西头的一处院落里,常常有读经声在空旷的山里回荡。
看到有客人造访,15岁的女孩韦俏如深施了一个近乎90度的鞠躬礼。这个问候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不知该用握手还是鞠躬还礼。在这个山村的院落里,这样的问候方式早已司空见惯。尽管韦俏如穿着一条流行的九分阔腿裤,但她上身的红色中式唐装还是告诉着人们,这里不仅有别于城市也有别于乡村,这是一处疗救少年心灵的国学体验中心。
一群为“自救”而相聚的孩子
韦俏如看上去安静、沉稳、谦逊,去年7月父母把她从广东送来,她想在这里实现蜕变与自救,“以前我并不是一个乖孩子,会惹父母生气,但现在不会了。”她说。
有些胖乎乎的14岁女孩李楚楠是韦俏如的小伙伴,来自河南新乡,她说自己以前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但来这里一年多,渐渐在学习中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弟子规》的这句话让她感受很深。她说:当父母喜爱我们,孝顺是容易的事;当父母管教过于严厉时,我们能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做得更好,这种孝顺才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还有韦俏如的“老乡”,来自广东的15岁男孩黄杰蓝。“家中做古玩生意的,做古玩讲究耐心、细心,但我脾气很急躁,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打(自己的。”黄杰蓝说,《小儿语》中讲到“自家过失,不须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每次读到这里都会受到“正能量”的影响,他觉得自己变了很多,如今犯了错也会主动承认。
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地方,是位于长清区石店村曼寿山(当地俗称“馒头山”)脚下的一处院落,如果不是挂在大门口的牌子,很难想到这是一所传播国学文化的机构,平时这里有二三十个孩子,他们像候鸟一样,在寒冬到来时回到家乡,来年春天再回到这里。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是父母眼中的叛逆少年,选择国学作为矫正人生的手段。
一种清苦而正能量的校园生活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鞠躬礼仪是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一颗恭敬之心。”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郑谦和也喜欢穿着中式唐装,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国学文化爱好者,为了创立这处国学文化发展中心还辞去了工作。他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经典不能丢,他想尽自己的力量培养“传承者”。
这处位于山下的院落租用的是当地居民的房子。这家房主也喜爱国学文化,与郑谦和算是“同道中人”,给了3年免费使用期。院内一南一北两栋小楼是平时的课堂、餐厅、宿舍,这里有着简朴、安宁如世外桃源般的读书生活。经过简单改造的教室,都以国学经典命名,比如出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班”。课桌上摆放的“教材”很整齐:《弟子规》、《三字经》、《论语》……
让孩子们“慕名”而来的地方,生活其实很简单,甚至有点艰苦。山里的冬天比市区的平均气温要低三五摄氏度,取暖方式主要靠烧土暖气,但孩子们挺知足。冬天的早上,李楚楠没有睡懒觉。“5:30起床,6:00读书,6:40晨练,7:30早饭,8:40上课,11:30午饭、午休,下午2:00写字、5:00晚饭,晚上还有晚课,9:30熄灯。”无论冬夏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时间作息,她喜欢这种“安宁而又有规律的学习环境”。她援引《弟子规》中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的诗句,告诉记者“要珍惜时光”。
每天早上,都会有一场“特殊”的晨练,不是普通的广播体操,而是跟随音乐练习“八段锦”,一种传统的保健功法。晨练结束后,学生们会主动去“帮厨”,共同做一些简单的饭菜。
学校的张会霞老师是来自章丘的志愿者,平时教孩子们诵读经典、抄写经书,还教做手工。老师吴萍说,在这里教学虽然挣钱不多,但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孝经》中有一句是说孝顺父母有“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的不同,如果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好好努力也是一种孝道。除了教国学知识,老师还会教英语、古琴
等课程。
一堆寻求国学“良药”的家长们
沉默、倔强、内向……第一次见到来自云南昆明的13岁男孩太云皓时,他低着头一言不发。他是被“寻医”的妈妈送来的,妈妈希望能通过国学的“教化”,让他成为一个懂事、感恩、体谅父母的“好孩子”。
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当太云皓的妈妈要回昆明时,太云皓拽着妈妈不让她走,无奈之下她只好“陪读”一周。在妈妈走后的这一个月里,太云皓在慢慢变化,“他其实很善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时也很爱聊天。”太云皓的同学说。
在太云皓到来的当天,来自日照的王女士也带着10岁的孩子前来“寻医”,这个男孩眉目中透着机灵,但他的妈妈语气焦灼,“留下孩子试试吧,不听话的时候打他也可以。”她说,孩子的父亲玩手机游戏,孩子也跟着玩上瘾,为这不知道摔了多少部手机,她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带孩子来“求救”。
不过,孩子并没有被留下。这对母子临行前,郑谦和送给这名家长一本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希望她能够先从自身改变。郑谦和说,尽管这里可以通过国学让孩子得到改变,但并不是专门收“叛逆孩子”的地方,而是更愿意收一些真正喜欢国学的青年学生。
一条任重道远而不知迈向何方的路
在传统文化逐渐回归的“热潮”下,这处名不见经传的机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他们从体制内学校“逃离”,或者被寻求“国学良药”的父母送来这里。他们“爱上”了国学,却又对前途有些迷茫。
孩子们未来的路要怎么走?郑谦和说,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会让他们放弃正常学习。关于未来的路,他也考虑过多次,目前中心与部分技术类院校有合作,孩子们毕业后可从事教师等工作。不过,郑谦和更盼望着国学中心能有一个“正规”的办学场地,目前的运营费用主要依靠培训收入,以及朋友们支持等渠道维持,他渴望能得到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临近年关,山里越来越冷,不少孩子都选择回老家过冬。然而,李楚楠却不愿意走,她搓着冻得有些红肿的双手,“已经习惯了这里,回到家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清冷的大山里,孩子们的诵读声让这处院落显得愈加安静而神秘。告别时,孩子们又行了一个大大的鞠躬礼,回头看,教室墙外四个大字“孝、亲、尊、师”在寒风中格外醒目,从门外走向这里,这条路还很长…… (记者柴颖颖)
新闻推荐
新华社济南1月7日电(记者王志)记者从济南市政府获悉,济南市出台治霾新举措,自1月10日起,禁止达不到国Ⅳ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货车通行。为有效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持续改善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济南市规定,禁...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