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蕴藉博深城子崖

章丘晨报 2017-11-28 08:23 大字
□那澜

前几日,在书社陪小朋友们读书,读的是维吉尼亚·李·伯顿的《生命的故事》。彩页翻开,地球从无到有,生物日渐演化,漫长的时间成就了美丽的生命诗篇。当人类出现,时间流转到新石器时代,孩子们便开始欢呼雀跃,大喊:“龙山!龙山!城子崖遗址!”

便翻了一首歌来分享:“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这么老的歌,竟也可以迅速变成“童声合唱”。那滋味,真是无比开怀,异常骄傲。是啊,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是故乡的根呢。

我是久居章丘的。生在泉畔,长在水边,日日守着李清照的故园,于故乡文化的传承更爱得深沉。五千年,多么神奇的数字。提起中华文明,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不正是“上下五千年”么?而“龙山文化”就刚刚好站在了这五千年的起点上。

时间回溯到1928年春。地址锁定了章丘龙山镇龙山村东北,巨野河东岸、胶济铁路北侧。人物,便是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这是一场经由灰土和陶片引发的考古活动。由此,时间迅速回溯,瞬间将我们带回了中华文明的起点。那些板筑城垣,那么鲜明地保存在时光的长河之中,又在某个时刻,给予我们最惊艳的馈赠。

作为外行人,我们很难读懂那段城墙。那是一段野草和酸枣树丛生的小路,那是一块再寻常不过的夯筑的土城台。那石碑如此寂寞的静立,孤独地沉浸在无边的岁月长河之中,那是我们不能轻易读懂的“城子崖遗址”。孩子们却在欢呼,“我们要去博物馆,玩泥巴!做黑陶!”你看,文化的传承,竟可以这么简单从容。

就在这里,在龙山,在城子崖遗址,文明一点点起步。当我们走过博物馆的光影,并试图从那些遗存的古物、复原的缩微景观之中揣测远古。那段充满波折又无限漫长的岁月就这么重现了——遗址的上层,时光将鬲等灰陶器物、铜质兵器遗留给我们,商周战国的气息迎面而扑。遗址下层,则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以黑陶为主,鼎、鬲、豆、瓮、盆、杯等相继亮相。从结束了迁徙流浪开始,定居、聚居、铸城,农业畜牧业逐渐发展,私有财产日渐出现……那一片“废墟”,以文物的形式清晰地记载了原始社会跨入阶级社会的进程。

在城子崖遗址首次发现的那些质地坚硬、薄如蛋壳、造型精美的黑陶,它们穿越时光、惊艳世界。正是黑陶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独特性。人们将它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发现地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更是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它是全国发现并挖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中国考古学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这是怎样一段辉煌的历程。从古而今,始终闪耀。

如今,岁月沉淀,遗存痕迹清浅。我们也只能在岁月的这头遥望、憧憬、怀念、想象。所幸,还可以触摸那些陶土,以一件黑陶致敬往昔。于是,那些曾经惊世绝艳、如今“飞入百姓家”的黑陶,便成了一座贯通古今的桥。我在此端,往事在彼端,就在那辘轳车旋转拉坯的瞬间,轻轻触摸着彼此的指端。何等神奇。

亦不必问我,是否爱这看不见城垣、这读不懂遗址、这诉不尽文明——我爱。这是故乡文化的根髓,亦是中华文明的传承。

沉静自持,历久弥新。

新闻推荐

济南民企牵头制定国标,力争给每个计量器具编上“身份证号”加油机是否作弊,查识别码便可知

大陆机电工作人员正在为计量仪表挂上“身份证”照片由大陆股份提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号,一辈子的轨迹都在一个小小的身份证里。我们给每个计量设备都编上唯一的编码,把它们从生产、...

章丘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章丘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