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外“保送生”的9年接力一批又一批“学霸”义务到乡村学校当“小老师”

济南日报 2019-05-14 11:31 大字

支教学生与孩子做游戏。

商河支教点的学生骑自行车到学校支教。 支教学生学习盲文。

“老师再见。”来到西营中学正赶上学生们放学,学校门口一名身穿校服的“小老师”一边微笑着,一边嘱咐孩子们说:“慢点走,注意安全。”送完孩子,“小老师”转身来到记者面前大方地喊了一声:“老师好。”她是庄晓晴,被保送北京大学的她,是济南外国语学校西营中学支教小分队的学生领队。

4月15日至4月26日,济南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济外”)高中部2019届全体保送生分赴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商河县孙集中学、商河县高仙庄小学、商河县寨子小学、济南西营中学、济南市华山小学等学校,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这已是济外保送生连续第9年开展支教活动。活动中,100多名“学霸”不仅用自己义卖的款项为“学生”购置了学习用品,还各显其能,精心设计了涵盖各方面的多样课程,为学生带来了别样的课程体验。

提前两周开始备课精心为学生准备多彩课程

“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喜欢我们”“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让孩子们获得成长。”4月16日,前往西营中学的途中,23名支教学生满怀热情,畅想着将要迎来的不同寻常的体验。

当大巴车驶入南部山区,苍翠的群山顿时以最生动饱满的姿态映入每一名支教同学的眼帘,在西营灵秀的山与水中,孩子们真诚的笑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23名“小老师”刚一下车就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一群孩子跑过身边留下一串的“老师好!”“与孩子们相遇的第一天,是在忙碌与笑声中度过的。我们都希望能为孩子们留下一份不一样的回忆,成为他们逐渐成长、走向更广阔世界过程中的助推力。”庄晓晴告诉记者。

于是,短暂调整之后,这群“小老师”便迅速进入角色,一整天穿梭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白天,尽管嗓子嘶哑,他们坚持给孩子们辅导、谈话;体育课,他们穿梭于孩子们中间,头顶耀眼的日头,脸上洋溢着同样灿烂的笑容。晚上,他们则会在“备课室”集合,开会总结一整天的收获与感悟,并根据第二天的课表安排,组织集体备课。

“几乎没有什么时候是闲着的,小孩子嘛,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等着老师去处理。”“小老师”徐枫秋告诉记者,虽然大家每天都很累,但是只要聚集到一起、谈论起自己班级的孩子,大家身上就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我们提前两周便开始备课,准备了大量通识教育课程与艺体课程,学校老师也提了不少修改意见。”徐枫秋告诉记者,此次支教她特地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节《生涯规划》课,将国内外的大学按照不同城市、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让学生们对大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此次支教活动,“小老师”们为学生们准备了中国文学课、戏剧赏析、生涯规划、音乐课、吉他课、折纸课、法语课、科学实验课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在担任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同时,不少“小老师”还承担了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的教学任务。

对“小老师”们而言,每天的授课对体力也是一种考验与磨炼。王泽龙是在西营中学支教的学生中教学任务最重的人之一,“连堂”上课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语文与数学这两门跨度较大的学科,对他而言已能信手拈来。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小老师”们还要作为“机动部队”,阅卷、组织活动、监考、接送学生等,可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支教学生的身影。

课外调研当地经济发展支教之余掌握第一手核心资料

与西营中学的“小老师”吃住都在学校不同,在商河支教的40名保送生则分散在孙集中学、孙集镇中心小学、寨子小学和高仙庄小学等4所学校。

“为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方便管理,所有学生统一住在条件比较好的孙集中学。”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生发展规划中心副主任葛浩告诉记者,为此,去往高仙庄小学和寨子小学支教的“小老师”们,就需要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宿舍”和学校支教。

“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宿舍与小学之间的田间小路上,是我们这些来自城市的孩子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支教学生陈淑虹告诉记者,之前在城市里生活,四周都是灰蒙蒙的高楼大厦,头顶都是四四方方的天空。到了商河才知道,原来一大片连着一大片的麦田,竟然这么美,这么香。

支教之余,在商河支教的40名保送生还来了一场大调研,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学生家中,去学生家庭所在的村落,实地考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还完成了相应的调查报告。

“看!蔬菜大棚正在通风。”顺着“小老师”卢梓源指的方向,正在认真观察植物生长的同学们纷纷望了过去。“通过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农业生产情况,保送生们了解了商河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也了解了农村小朋友家庭的大体情况,对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有了第一手的资料与深入思考。”葛浩告诉记者,这种实地探索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支教之余,来了一次实打实的研学旅行。

“乡村支教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能够在更广阔的田野里学习知识、采撷美好确实是很棒的体验。”支教学生刘佳瑞告诉记者,平日里习惯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的他们,正是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发现了新的天地,体验了课本以外的知识。

“支教学生不仅知识储备丰富,而且个个多才多艺、认真负责,是学生身边的好榜样。”西营中学德育主任张传友告诉记者,特别离开前的“成长故事分享会”,每位保送生都使出浑身解数,精心“打磨”演讲稿件,讲述自己12年以来的求学心路历程与心得体会,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与鼓舞。

据介绍,“成长故事分享会”已经成为济外保送生支教活动中“必点菜品”。分享会上,保送生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分享,让“小同学们”找到了自身的定位与价值,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支教范围不断延伸激励更多孩子为未来而努力

自2011年起,每年4月,济外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学霸”们,便会聚集在一起传承保送生的“保留节目”——支教。“从最开始的20名保送生、商河一处支教点,到今年保送生全员参与支教,支教的范围也已经扩展到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商河县孙集中学、商河县高仙庄小学、商河县寨子小学、济南西营中学、济南市华山小学等学校,支教的规模与水准在不断提升。”葛浩告诉记者。

保送生是济外高中部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当中国最顶尖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纷纷“飞”到学生手中,保送后学习生活也正式拉开序幕。济外为他们开设一系列专门设置的课程,使保送生群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程接触大千世界,为他们成为复合型国际化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学校为保送生群体设计了四大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外语文学类课程、艺体类课程。而支教便是实践类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完成学校统一安排的支教实践后,还要进行两周的自主实践。”济外校长苏旭勇说,通过支教课程的设计,学生可以真正步入社会,真正了解国情,学到很多课堂上不能体验和收获的东西。作为济外的优秀学生,要在社会发展的参照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自问“我能为社会奉献什么”。

“支教中,我们带给孩子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开启一扇门,让这里的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值得去看看,而为了这一看,值得去努力。”庄晓晴告诉记者。

“来到西营支教,我才切身体会到城市与偏远地区教育的差异,我逐渐学会如何一步步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被保送至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林兴琳告诉记者,支教期间最触动她的是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导,“他们宛若一簇簇野草,即使生长在石缝中也拥有着不断向上的勃勃生机。”

“两周的支教时间虽然短暂,却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同学的成长与进步。从校园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慷慨少年,成长为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有志青年,支教的磨炼让保送生们真正接触到了实际的社会,并将自己崇高的理想化作一点一滴的行动。”苏旭勇表示。

支教活动已传承9年“师生”间结下深厚情谊

“老师,我真的希望你们不走,永远不会。可是我知道你们必须走,但是我会记得你们的,也会记得你们带给我们的快乐,你们也要记得我,好吗?”一位学生羞答答地走到“小老师”们的办公室,送上了他自己制作的贺卡。

4月27日,是23位保送生离开西营中学的日子。两周的支教之旅,对于每一位保送生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份难得的财富,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彼此建立了难以分割的深厚情谊。

离别前,孩子们纷纷争着要“老师”们的签名,甚至有些孩子还向“老师”要微信号和QQ号。即便忙着打点行囊,“小老师”们仍然被孩子们的热情感动,他们为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精心准备了明信片,并为每一个“小粉丝”写下自己的祝福和鼓励。

“虽然自己不能再继续陪伴、鼓励他们,但至少最后要推他们一把,将来我们都可以在各自喜欢的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发光发热。”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的徐雨潇,仔仔细细地书写着每一张明信片。

“教育的秘诀,便是使身心两种锻炼可以互相调剂。”来自济南外国语学校的100余位“小老师”,在辛苦的付出中不但体味到了在城市中无法经历的生活滋味,更收获了意志力的提升与真正的快乐——劳动与奉献的快乐。

“无论学生提出的活动方案风险有多大,做的理由总能说服我,那就是培养他们。”苏旭勇表示,支教时间虽然不长,但会让学生收获很多,同样对学校来说承担的风险也很大,上百名学生,他们住哪儿、吃什么都需要解决,安全更需要保证。

但苏旭勇表示,在济外这一方天地里,学校永远都会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目的就是让他们在济外积蓄能量,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最好的自己。

“保送生支教活动已经坚持了9年,为一批批济外优秀学子提供了接触社会、亲身实践的机会,也让大家在进入大学前上了宝贵的一课。在艰苦环境中,同学们磨炼了意志、提高了能力,也增强了爱心和自信心。”庄晓晴告诉记者,本次支教活动结束了,但支教精神会在一届又一届济外人身上传递下去,“我想我将来还会回来的,回来看看我的孩子们,回来看看我们曾经留下汗水与青春足迹的土地。”

(文/图 本报记者 史春勇 通讯员 包春娜)

新闻推荐

乡村公共服务升级城乡融合加速

在城乡融合推进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越来越强。(赵晓明摄)桑梓店敬老院的老人搬进了装修一新的楼房,环境更加干净亮堂。...

商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商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