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服务升级城乡融合加速

济南日报 2019-05-13 11:32 大字

在城乡融合推进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越来越强。 (赵晓明 摄)

桑梓店敬老院的老人搬进了装修一新的楼房,环境更加干净亮堂。 (张素芬 摄)

社会保障“低保+再就业”温暖困难群众

商河县怀仁镇共有低保群众520户、782人,每家每户情况不同,但家庭都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镇政府每年组织召开两次“春风行动”就业招聘会,动员企业参与,为贫困群众提供相符的就业岗位,并做好跟踪回访。

“我婆婆去年脑梗,动了个手术,花了不少钱。随后到了10月份,我对象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也是突发脑梗,直接失去了言语能力和行动能力,导致家里特别困难。”商河县怀仁镇刚家村村民闫玉花说。

闫玉花一家四口,两个孩子还都未上小学,丈夫的这场病,让这个原本美满的家庭受到了重创,30岁出头的她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怀仁镇民政部门与村里共同组织村民召开了低保听证会,将闫玉花一家纳入低保系统,每月给她发放900元的补助。

在此基础上,镇就业办与辖区企业积极对接,为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做手工缝制工艺品。“现在有低保费,然后我有空就做点零活,家里虽然困难,但大家都在帮助我们,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闫玉花说。

全镇低保群众520户,共782人,镇政府为了提升社会保障服务,组织招聘会,农民技能培训会等,推动贫困群众实现就业。根据就业援助对象的不同需求,分类提供岗位信息、就业扶持等就业服务,并抓好跟踪回访,提升援助服务效果。

“家里挺困难的,但我们自己信息不畅通,跟企业也对接不上,今年春天村里说镇上组织了招聘会,我们到现场报名就行。在这次活动中,我找到了缝制足球的工作,能在单位做,也能带回家,每个月能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心里感觉非常知足。”小刘家村的一位低保群众这样说道。

卫生保健搭建医共体乡村百姓优先享服务

为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关于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号召,按照长清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县域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和发展的有关要求,长清区人民医院深入扎实开展“医共体”建设,与全区6家街镇卫生院达成“医共体”建设初步意向。

5月9日,长清区人民医院与五峰山街道慈航老年公寓签约,为老年人开通转诊、急诊、急救等绿色通道,老人们可优先享受医疗护理、康复理疗、保健、急救等各项服务。

除了五峰山街道慈航老年公寓,长清区人民医院还和6家街镇卫生院达成了“医共体”建设意向。作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长清区人民医院将对共建街镇卫生院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深入支持帮扶,以资源共享、人才下沉、技术协作为重点,建立医共体内人员多种形式的柔性流动、双向交流机制。

根据计划,长清区到2019年7月初步建成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为核心的两大医共体集团,所有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分村卫生室参与医共体集团,构建起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医共体运行和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较为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较为顺畅的转诊机制初步形成。

到2020年,所有村卫生室全部参与两大医共体集团。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和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趋于完善,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发展的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建立,县域内就诊率较2019年再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90%以上,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增强。

养老服务敬老院老人就医有了“绿色通道”

天桥区桑梓店敬老院,是天桥区乡村养老服务的主要平台,现住着60位“五保”老人。随着全市医养结合模式的深入推行,当地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敬老院住了十多年,88岁的哥哥聂振玉跟85岁的弟弟聂振华感觉从去年以来,他们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

2018年10月,桑梓店敬老院由桑梓店卫生院接管,分管领导杨传英、田庆亮不怕脏、不嫌累,啥活都领着干,对敬老院进行了大改造:修建厨房、新建办公区域、清除院内杂物杂草、规范房间布置等,连续忙碌奔波了半年多。

如今,院内60位老人迎来了生活的“春天”。他们住上了水、电、气、暖设施齐全的房间,每天吃着新鲜的蔬菜,每周还有肉馅大包子,关键是生病就医可以直接去隔壁的桑梓店卫生院免费就诊,方便极了。

听杨传英介绍,最近,老人们的生活还会有新提升。院内北侧楼一二层已完成了基础装修,房间全部改造成了标准间,两个老人住一间。“为了规范化管理,我们后期还将为每个房间统一安装窗帘,配备电视、微波炉、呼叫器,发放被褥、床单、暖壶、脸盆等。同时在每层专门设置储物间,统一收放老人的行李,让每个细节都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杨传英说,第一批老人已全部搬入,三、四层正在加快装修进度。

聂振玉哥俩就是第一批搬进新房间的老人。记者在老人房间内看到,床单、被褥全部是崭新的,衣橱内的衣服叠放很整齐、桌子上的茶壶和茶杯不时散发出淡淡的茶香。离房间不足十米的地方,便是洗刷台和卫生间。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聂振华对记者反复地说着:“俺们这里吃得好、住得好,院长们照顾得好。”

田庆亮介绍说,对于老人所住楼层和房间的分配,他们有着自己的考量:“年龄大的和身体有残疾的住在一、二楼,年轻一点的住在三、四楼。我们还让老人之间互相结对子,住在一起就能互帮互助。”

硬件的提升是基础,医养结合才是这家敬老院的最特别之处。

去年以来,天桥区深入推进医联体改革,桑梓店卫生院与省立三院形成医联体合作关系,这为敬老院老人的就医问题开启了“绿色通道”。桑梓店卫生院接管敬老院后,首先建立了卫生室,派驻护士,为每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医护人员定期展开巡诊。一旦老人身体有突发状况,便可以优先去桑梓店卫生院和省立三院就医看病。“杨院长原来是省立三院的护理专家,无论是医药、急救还是护理,都相当有经验。她在,老人们心里就踏实。”田庆亮说。

根据桑梓店卫生院的计划,后期还将对敬老院北楼楼体加装保温层并进行重新粉刷,南北两栋楼加装电梯,在北侧道路修建文化长廊、绿化带,打造花园式“农家小院”,为老人提供休息、娱乐场地,让老人的晚年生活唱响“夕阳红”。

(本报记者 张素芬 李冬阳 邵明红 实习生 吕星渝 通讯员 刘娜 曹文帅)

新闻推荐

紧抓“净美优”提升城市新形象

在城区、镇街驻地集中开展“亮角落、扫盲区、清死角”行动;社区实施环卫集中整治活动,清理小街小巷卫生死角的顽疴痼疾...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