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城,有你 有我 有他们

济南日报 2017-06-26 12:08 大字

李波(右)在街上整理电动车。

吴元强(右)与同事一起查看街道创城资料。宋善教在打扫卫生

李波:巧用居民智慧解难题

“来来来,天气太热啦,快进来喝杯茶!”姬阿姨从家里端出一杯茶水,送给正在为居民清理楼道的“小巷总理”李波。

李波是历下区趵突泉街道青年东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回忆起社区创城工作刚开展时的场景,李波直言“压力山大”。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到处都是要整治要改造的地方。“百姓百心”,再小的事情都要把着人心做工作,社区工作难做,难就难在这里。

在解决楼道堆放杂物的问题上,李波一面联系废品回收站上门收购,一面联系居民代表召开楼道治理座谈会,会上引导居民分析废旧物品占用楼梯间的原因和危害,请居民提出治理这一顽疾的具体办法,发动居民就解决问题提出“文明楼道,我能做什么”。然后,根据居民的座谈内容形成本楼道的“治理公约”和行动方案,既处理了堆放的杂物,又加强了全楼居民的集体监督。

“老百姓就看事实,你说的再多,不如办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在创城工作中,他总是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哪里有需要就第一时间赶到哪里,持续的高温天气考验着创城第一线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他始终忙碌在烈日下,大家干累了他安排大家休息,自己却总是在社区巡查,盘算下一步的工作,生怕漏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每天从辖区回来,他的衣服都湿透黏在身上,头发上也滴着汗水,可是他却没有一句怨言。

“有事第一个到场,没事也要转转。”李波继续行走在创城的路上。

(本报记者 黄佳杰)

王宗仑:爱忙“别人事”的社区“最美老人”

在市中区舜玉路街道舜函社区住着这样一位古稀老人——他是一名老党员,曾是舜耕小学校长,退休在家13年,却一天也没有好好休息过。每天义务坚持打扫楼道卫生,义务担任星光合唱团指导老师,为居民安装“双气”跑前跑后,一天到晚忙的都是别人家的事,社区群众把他评为“最美老人”,他就是“社区好人”——王宗仑。

每隔一两天,玉函路90号楼的居民就能看见王宗仑拿着他的“扫地三件套”——笤帚、簸箕和特制的垃圾桶在小院里打扫卫生。“2003年退休后,我在家闲着没事,见院里的卫生状况不是很好,就隔三差五地打扫打扫。”没想到,这一扫,就坚持了13年。笤帚换了一把又一把,扫地的人却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职责”。

创城期间,为了让辖区环境变得更好,王宗仑总结出一套“扫地经”:春夏季节,一般隔一两天需要打扫一次;秋天落叶多,有时一天就得打扫两三遍;冬天下雪时,要早起半小时,先扫出一条小路方便上班、上学的邻居们出行,等他们走了,再把地上的雪统一扫到一边。

除了对社区环境尽心尽力,王宗仑还对小区里安装“双气”前后忙碌了四五年。提起那段日子,他连喊了几声不容易:“征求意见时,需要挨家挨户问,但大家白天都上班,晚上看见谁家灯亮了,我就赶紧跑上去跟人说。下通知时,得想方设法通知到户,不能落下人,我专门做了醒目的通知单,贴在楼门口和楼下垃圾桶旁。”耐心的讲解,热心的服务,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尊重。社区里有人这样评价他:“社区里的大事小事,只要能帮的忙他都会来,而且一定做好。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社区建设,投身到公益事业,社区好人也越来越多,让社区越来越和谐。” (本报记者 刘阳)

王建华:一个人孝老带动身边一群人

6月9日下午,天桥区宝华街街道道德讲堂里热闹非凡,来自社区的居民们围坐一堂,共同聆听三角线社区居民、济南市“身边好人”王建华孝老爱亲的故事。

王建华,铁路退休工人,优秀共产党员,32年如一日照顾家中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在王建华的贴心照料下,98岁的公公冯增玉、100岁的婆婆张增惠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是王建华眼里的“镇宅之宝”。2009年退休后,王建华几乎将主要的精力都用在照顾老人身上。由于丈夫平时工作繁忙,家庭所有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了王建华身上。王建华不仅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闲暇之余她还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是一位活跃的志愿者、一位文化活动爱好者和一位巧解邻里事的“和事佬”。

王建华一家已经成为三角线社区尊老敬老的模范家庭,邻居们都说王建华对公婆的照顾比亲闺女还要周到、细心,她孝老爱亲的故事在社区广泛传播成为佳话,也带动了不少邻居孝敬父母、友爱亲朋。如今,全市创城进入冲刺阶段,王建华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中,带动感染其他群众参与,掀起街道创城工作热潮。(本报记者 张素芬通讯员 朱平)

于桂兰:70岁老人“捡”出

社区文明和谐

槐荫区济西铁路生活区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小区,经过40多年的洗礼,不仅社区环境变得老旧,居民也都是以老年人为主,今年70多岁的于桂兰家住24号楼,她就是这些老居民中的一员。

说到于桂兰,老邻居们都知道她爱“捡垃圾”。老伴儿去世20年了,她一个人生活,性格变得有些孤僻,自己没事就出去捡拾垃圾,在楼后面扎起篱笆种起了菜。于桂兰每天出来捡垃圾,她捡来的这些“宝贝”堆满了整个楼道,夏天到来更是脏得难以入目。邻居因为这件事找到她沟通,可是她态度很强硬:“我要捡东西卖钱,不让我捡,你给我钱花呀!”因为这件事邻居也是多次拨打过12345,社区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去做思想工作,可她还是不为所动。

随着全市创城工作的推进,社区下大力气清除居民种植的菜园子。居委会鲁主任找到于桂兰的子女帮忙做工作,还多次上门开导她:“不要捡拾垃圾了,既影响了别人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个年纪正是该享受天伦之乐安享晚年的好时光,让子女们过来照顾你多好啊。”听到这些,老人也开始沉默不语了。

此时,济西社区的志愿者们正积极参与“爱我社区、助力创城”的志愿服务活动,清除社区里的小广告和楼前屋后的杂草。一方面志愿者清理社区卫生干得热火朝天,另一方面社区的同志继续苦口婆心劝说于桂兰配合工作。渐渐地,有些邻居就发现,于桂兰悄悄拆掉了菜园的篱笆,再捡到东西也放到了社区里的垃圾箱里。

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于桂兰主动清理了堆放在楼道里的垃圾,她走进居委会,很认真地给鲁主任说:“以后捡到垃圾我就扔到垃圾箱里,菜园我不种了,大家为了社区卫生都在流汗,我也当个社区志愿者,不能给咱济西拖后腿。”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感召下,于大妈的转变感动了居委会所有工作人员,大家纷纷为她点赞。(本报记者 冯经伟 通讯员 马迎旭)

吴元强:带病奋战在拆违拆临一线

当下,创城进入攻坚阶段,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将拆违拆临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凝聚创城合力,通过网格化管理铲除城市管理“毒瘤”。街道在拆违拆临和取缔洪楼夜市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其中,山大路街道城管科科长吴元强就是其中一位。

拆除违章建筑是城管执法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为出色完成违章查处工作,吴元强坚持深入一线,进行摸底调查,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台账拆除。每次检查,他们都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先查手续

是否齐全,对核实手续不全的,当场下达

谈话通知书;对于不配合、不接受调查

的当事人,队员们先以说服教育为主,绝不搞突然袭击;对违法事实确实存

在并有充分执法依据的,他们严格遵守原则,照章办事,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办案,不办人情案,不做人情账,严格执法,秉公查案。

此前,在拆除再生资源公司楼顶广告牌匾时发生火灾,吴元强在发现火情之后第一时间冲到楼顶。火情十分严重,他毫不犹豫地用手里的杯子砸开了消火栓,右手不幸被玻璃碎片划伤,手指筋被划断。但他在受伤之后仍坚持带病工作,依旧奋战在拆违拆临的第一线。因拆违拆临高强度的工作负荷,致使他心脏不适,又病倒在了工作第一线。

日常工作中,吴元强经常跟班作业,身先士卒,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干事,特别能忍耐”的新时期城管精神。(本报记者 钱堃 通讯员 吕斌)

宋善教:85岁老人义务清扫

村内街巷30年

“咱章丘不是在创建文明城市吗,这文明城市也包括俺西山村吧。只要我还能干,我就要继续干下去。”章丘区普集街道西山村85岁的宋善教老人朴实的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感动。这位85岁的老人义务清扫村里大街小巷长达30年之久,默默奉献、不图名利,用手中的扫帚清扫着村里的垃圾,也清扫着人们的心灵。

“我干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不算啥。”听到记者的来意,老人摆摆手说。三十年前,宋善教从沈阳某工厂退休回到了村里。那时候,村里穷,老百姓们对环境要求也不高,垃圾也没有人清扫。“我打扫干净了,自己心里亮堂,也方便了大家啊。”从此,宋善教拿起了扫帚,开始清扫村子里的主干道路,并逐渐延伸到了背街小巷。这一干,就是整整三十年。

“村里太脏,名声不好听。我闲着也是闲着,收拾收拾,整一整,割割杂草,清理清理乱石块,既方便了大家,也方便了个人。”对于自己三十年的坚守,宋善教老人很是淡然。

“我们都要向老人学习,他可是个热心肠。”在西山村,只要提起宋善教老人,从老人到孩子,没有人不竖大拇指。

“不光是村里的卫生,生产道路,上山小路,只要出现了问题,他都去收拾。”谁家地里有活忙不过来,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帮忙,堰边的石头松动了,生产路不好走……宋善教老人总是及时出手,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家树起了榜样,赢得了村里人的赞扬和尊敬。

“他在厂里就是多年的劳动模范,回到村里也是勤勤恳恳。这么多年了,他一直义务打扫卫生。我们都劝他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他总说自己还能干得动。真的,看到他总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说起宋善教老人的事,他的邻居打开了话匣子。

30年风雨兼程,宋善教老人挺直的腰板虽然已经微微驼起,可他用30年的坚守挺直了文明的脊梁、刻下了文明的印记。(本报记者 王永 通讯员 孟凡庚 甄娟 彭素丽)

陶世兵:帮着摊贩找“饭碗”的执法大队长

陶世兵是商河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一名“老兵”,自2005年加入到城管队伍中来,他一直战斗在城管行政执法工作第一线,先后担任执法大队队员、中队长、副大队长。提到陶世兵,无人不对他交口称赞,这是因为他的敬业在全局都是有名的。全市创城工作启动以来,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队员的要求也是一丝不苟,大到法律文书制作,小到着装言行,只要有不对的地方,他都会及时提醒。尤其对于年轻队员,他更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取缔占道经营是创城工作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作为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大队长,他积极探索提出流动商贩诚信管理档案,要求城区流动经营商贩在首次违法后,写下诚信经营承诺书,保证以后自觉规范经营,再次违规将自愿接受处罚。此举对于已经违章的当事人加强自我管理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执法过程中,陶世兵时时用亲民为民的执法理念,处处用真心诚意感染和打动违法当事人,引导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维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家住商河县实中社区的王女士,是一名多年从事水果蔬菜经营的流动摊贩,经常在城区市场外的道路上摆摊。一次,陶世兵在巡查中发现,王女士正在兴隆街的道路上摆摊,他立即上前对其进行劝说,但对方并不配合,引来不少市民围观。无奈之下,执法队员依法向王女士下达了物品暂扣通知书。王女士情绪一时激动,将陶世兵的胳膊抓伤。为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陶世兵等人随即离开。经多方打听得知,王女士的丈夫在几年前因车祸去世,她一个人带着正在读中学的儿子,贩卖水果蔬菜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经济来源。之后,陶世兵积极与城区二小北邻小市场管理方面联系,最终划出相应摊位让王女士在此合法经营,并减免应该缴纳的卫生清理费用。

由于工作成绩显著,陶世兵曾经带领过的执法中队多次被市城管局评为“先进执法中队”;他本人也因为表现出色,多次获市级表彰。

(本报记者 王宝静 通讯员 张鸣)

新闻推荐

沙河镇多管齐下保民生新建一处敬老院 可容纳百名老人

商河经济开发区欧洲工业园(王宝静摄)今年以来,商河县沙河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争取政策,强化投入,扎实推进了农田水利建设、镇村环境提升、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惠民等...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