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镇“贫困户+”模式激发扶贫活力促增收特色产业,走出特色扶贫路
蔬菜大棚里的芹菜丰收,批发价格每斤1元左右,给贫困户增收不少。张坊镇的核桃种植颇具特色,目前该镇800亩土地准备建设核桃种植园,贫困户每人可增收300元左右。商河县张坊镇共有42个行政村,2.3万人,目前共有省级贫困村13个,市级贫困村1个。2014年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006户,贫困人口3132名。2014、2015年完成脱贫268户、977人,目前尚有738户、2155人。为了让贫困户不再贫,张坊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按照“发展特色促增收、谋求效益促脱贫”的扶贫工作理念,以贫困户为核心,结合特色农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合作组织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扶贫路。
文/片本报记者邢敏
通讯员张娟
小小核桃带来大商机
贫困户每户增收300元
经济发展差距大,经济产业发展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这些因素成为制约张坊镇贫困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该镇当前脱贫开发工作的主要难点。为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该镇立足实际,点面结合,在贫困户增收、贫困村设施提升和扶贫产业发展等方面下大力气,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
“今年政府鼓励种核桃树,不仅免费发苗子还连续三年每年每亩给500元的补贴呢。种核桃不仅省人工,收入还比种粮食高,对我们劳动力少又不能出去打工的贫困户来说特别合适。”树家村的韦立成抓住今年全镇鼓励发展核桃的机会种植了2亩核桃。
东王村的王学山因体弱多病生活十分拮据,去年初,政府免费为他家发放200株核桃苗,不定期派人进行技术指导。王学山告诉记者,今年,他将核桃种植面积扩大到3亩,政府还为他赠送了关于核桃种植技术方面的书籍,增收致富有了盼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张坊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经济潜力,在***工作中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正在建设中的800亩核桃示范园区将引导农户全面参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预计贫困户每人将增收301元。”该镇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期项目主要内容为将鹤鸣湖以西、引黄干渠以南的800亩土地以租赁方式成方连片种植薄皮核桃800亩,套种药菊、留兰香。由镇政府利用扶贫资金购买核桃苗、药菊苗、留兰香苗和肥料农药,签约企业进行统一栽植、管理,企业负责土地租赁、经营管理等其他全部支出。项目覆盖马家、穆家、孙寨、张坊、王辛、夏坡、树家、老窦、东王、王洪九、东张等11个贫困村的392户贫困户,1325名贫困人口。
大棚芹菜满棚绿
6个大棚可增收3万元
近日,张坊镇王老道村的扶贫大棚蔬菜喜获丰收。据了解,此次收获的6个大棚可产芹菜6万斤,已被济南等地客商预订,为该村贫困户增收3万余元。
“我的一个棚能产6万多斤芹菜,现在市场价接近一块钱,棚里的芹菜都让江苏的客户收走了。”王老道村的贫困户刘大姐笑着说道,地里的芹菜是今年7月份开始种植的,由于质量比较好,在市场上卖出了不错的价钱。此外。她雇了村里其他13名贫困户一起帮他采摘,采摘过后立马运往江苏。
为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2015年王老道村在市派“第一书记”和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投资20多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了10个钢结构拱棚,全部承包给贫困户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同时提供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帮扶,实现贫困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
张坊镇立足各村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宜林则林、特色优先”的原则,把发展蔬菜大棚和经济苗木种植等特色产业作为***的着力点,以种植大户为重点。
目前,该镇王老道和北赵村投资70万元已建成蔬菜大棚25个,覆盖贫困户61户、208人,年人均增收2000元;苟家大棚覆盖44户145人,投资30万元,已完成招投标,计划建设八个钢结构拱棚,正在施工建设,每年承包金共计2万元,80%用于贫困户分红,每年用于分红金额约为1.6万元,贫困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所得分红110元。
背靠村集体
大河有水小河满
北赵村是张坊镇13个贫困村之一,也是济南市经过精准识别的100个特困村之一,全村现有54户贫困户。2014年以前北赵村是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以传统种植业和外出打零工为主,严重制约了该村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困难群众帮扶救助。
2015年以来该镇借助市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契机,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创办村集体企业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带动贫困农民就业。北赵村通过申请创新性项目,争取资金30万元,创办了康乐佳洗涤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环保无污染的洗衣液,并注册“向阳树”商标。
目前,企业已经正常运转,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创收。通过对外承包,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3万元,为15名贫困人口解决了就近就业问题。
张坊镇提出了“三个一批”培养对象,即培育一批专业技能人才。借助市派第一书记在镇挂职这一平台,聘请济南技师学院的老师进行授课,先后对70名具有培训意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开展汽车维修、电气焊等方面的培训,有效促进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养一批脱贫产业示范户。
镇上采取“产业+人才”“基地+人才”的“2+1”发展模式,围绕粮菜等主导产业,在全镇42个村开设田间课堂5处,用于培训熟悉农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通过舒雅花卉苗木基地、芳桐花卉苗木基地,培育示范户17户,辐射收益贫困人口60余人;培育一批乡村之星。对在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经营起到较大示范带动作用,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训,2016年以来举办乡村之星培训3次,共计30余人参加培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挥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
有了合作社
村民有了增收的“家”
东张村现有贫困户17户,其中因病、缺劳动力致贫的占到半数以上,无法外出务工或不能从事土地耕种成为贫困户致富路上的绊脚石。东张村以提高土地效益和增加群众收益为出发点,积极对接上级政策扶持,探索土地经营新模式,成立了丰裕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全程负责农资购买、土地耕种、技术服务的土地托管模式。
该村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把对贫困户的帮扶放在优先位置。东张村支部书记王希虎介绍对贫困户帮扶时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由合作社雇工进行统一耕种管理;对于因病致贫但仍有劳动力的,不能外出务工由合作社优先考虑雇用,工资当天结算,可以外出务工的,土地由合作社代为耕种,这样还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农忙往返的后顾之忧;因缺乏资金的,农资、耕种等费用均由合作社垫付,待粮食收获后,再缴纳托管费用。”
新闻推荐
“家和家政杯”首届“最美家政人”评选启动 促进滨州行业创新发展及待业妇女就业
□晚报记者王真“家和家政杯”滨州首届“最美家政人”征集活动由滨州市万家祥和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主办,鲁北晚报、“掌握滨州”微信、滨州传媒网、滨州户外传媒有限公司等媒体支持。欲在全市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