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南采油厂地质尖兵王跃刚——熟知探井参数好比“数据库”
◤科学论证,优选最佳射孔方案(左二为王跃刚)。一上午的紧张忙碌过后,今年35岁的滨南采油厂地质研究所所长兼开发管理科科长王跃刚回到办公室,喝几口水,三两口吃完没来得及吃的早饭,继续埋头工作。对王跃刚来说,这是工作常态。
工作14年来,王跃刚像是一块上满弦的手表,争分夺秒地行进在路上,诠释着一名青年地质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先后被授予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胜利油田文明建设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开发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14年被评为胜利油田第20届“十大杰出青年”。
左手打点滴,右手敲键盘
在王跃刚看来,地质工作像是采油厂勘探开发这艘巨轮的“舵”和“发动机”,认真负责是第一位的,来不得一点马虎。12年前,王跃刚从事地质工作的第一天,师傅就告诉他:“咱们这一行,干的都是良心活。”
“从每一口井的‘孕育\’到‘诞生\’,再从‘成长\’到‘成才\’,地质工作都全程介入,环节多、节点多,任何一个细节上的失误,就可能造成‘100-1=0’的结果。”这就是地质工作的良心所在。“哪怕百分之一的工作没做,心里也不踏实”。
为了这份责任,王跃刚在从事地质工作第一天起,就仔细记录遇到的每一口井。2006年,王跃刚担任地质所勘探室主任,他一口井一口井地熟悉测井图、录井图,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加强记忆,一年多的时间里,整个滨南采油厂1000余口探井的关键数据都印在了脑子里,随便提起哪口井的参数,王跃刚都了如指掌、丝毫不差,被大家誉为“数据库”。
2008年8月份,地质所开始筹备油田秋季勘探井位论证会,因特殊原因原本4个人干的活由王跃刚一人承担。为了做到对每一口井、每一张地质图件、每一个数据都胸有成竹,王跃刚没白没黑地钻进海量数据里,案头上一沓沓的资料堆成了“金字塔”。其间,由于过于劳累,王跃刚发烧39度多,即便如此,他也咬牙坚持,连续6天晚上还坚守在办公室,左手打着点滴,右手做着多媒体汇报。
近年来,王跃刚共参与滨南采油厂探井井位部署81口,其中完钻井位48口,下套管井31口,钻井成功率64.6%,高于全油田平均水平;获工业油流井22口,平均单井试油日油6.7吨。通过这批井的部署钻探,共上报控制含油面积103.06Km2,控制地质储量5230.6万吨;探明含油面积100.7Km2,探明地质储量3108.6万吨,成功实现滨东滩坝砂岩油藏整体探明,王庄超稠油和利津北带低渗油藏突破产能关,浊积岩油藏获得高效开发。同时,主持完成的《滨县凸起南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构造——岩性油藏滚动勘探》荣获中石化突出贡献奖,还获得局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啥活都要算个帐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王跃刚却养成了“算大账、算细账、算长效账”的习惯。在他看来,靠规模换产量的年代已经过去,就要不断向质量和效益聚焦,把科研型地质所转变为经营型地质所。“以往,地质技术人员‘不管钱,不管物,只管几个数’,但是这几个数决定了采油厂70%左右的投资方向,因新井设计不好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采油厂的决策部署”,王跃刚介绍。
为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在采油厂的领导下,王跃刚配合制定了对技术人员井位设计质量、措施实施效果的考核办法,引导技术人员意识向质量效益继续转变,使投资效益实现最大化。
在考核的基础上,王跃刚参与创新实施单井系统工程管理,牢固树立“一口井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理念,把新井各专业、各环节作为系统元素,细分出井位设计、钻井运行、投产作业设计、作业施工、新井投产5个一级节点,油藏地质设计等16个二级节点、43个三级节点和104个关键点,并动态优化新井节点操作规范,做到“投产一口新井,梳理一遍节点,优化一回标准”,新井投产达标率大幅提高,为采油厂产量连续攀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井、措施井有了考核办法,如何深化老井管理,一直萦绕在王跃刚的心头,“238口低效井,耗电量占全厂的18%,但产量仅占3%,这些都是高耗能、低效益井”,王跃刚心里始终想着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地质所完善低产低效井月度跟踪制度,建立动态单井月度跟踪台账,为238口低效井建“户口”,构建了低产低效井潜力筛选模式。通过“三查、四找、一加强”工作部署,构建低效井问题剖析、潜力查找模式,每旬对低效维护井进行清理论证,把高含水、低产低液低效井治理作为调整产液、产量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严抓低产低效井运行、治理工作。
此外,针对地质所年轻技术干部占比大、经验不足的现状,他还大力推进新人成长助推计划,以“六学”模式为基础,精心打造“周五课堂”,组织新人季度、年度成果展示会,努力打造一支过硬技术干部队伍,夯实科学发展的人才基础。
想“牵着蜗牛去散步”
2012年11月30日,王跃刚的父亲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趴在父亲身上失声痛哭,怎么拉也拉不起来。在这个胜利油田“孝亲敬老好儿女”心里,还是有遗憾、有愧疚。
今年3月,参加中石化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研修班时,面对“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的问题,王跃刚是这样说的:“我想尽量放慢一些脚步,陪着家人‘牵着蜗牛去散步\’,好好欣赏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
2010年1月6日,王跃刚的父亲突然晕倒在地,最终被确诊为颅脑肿瘤。从父亲手术到出院,20多天时间里,王跃刚一刻不离地守在父亲床前,无微不至地进行照料。术后长达半年的放化疗期间,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抽空陪伴父亲治疗。2012年6月,因病情恶化,父亲再次住进医院。白天,他还是早早来上班,一头扎进图纸、数据里,工作量一点没少。晚上,又急匆匆赶到医院,悉心照顾父亲,经常一边守候父亲,一边审阅材料,在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中,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一份责任。
被医生断言术后活不过一年的父亲,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即便这样,王跃刚心里仍然有愧,“没能更多地陪伴父亲”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
因为忙于工作,王跃刚很少有时间陪家人,即使在家也需要补觉。王跃刚儿子的小名叫承承,意思是希望他继承“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家风。在承承眼里,爸爸曾经是一个脾气有点急的人。在一天繁重的工作后,看到自己精心做好的饭菜,儿子吃了几口就不吃了,王跃刚上去便是一通训斥。看到儿子留下委屈的眼泪,王跃刚又忍不住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心里满是自责,自己把耐心和精力都给了工作,给孩子的太少了。
6岁的承承早已习惯了爸爸不在身边的日子,一看到王跃刚要出门,“爸爸,你又去加班,你怎么总有干不完的活?”。
“儿子,干好工作是一个男子汉的责任”。
新闻推荐
本报8月2日讯(记者孙娜娜通讯员李山山)8月2日,记者从东营市城市管理局获悉,东城部分城市道路绿化及裸露地面绿化工程共涉及的16个区段,整个工程将于年底竣工。东城部分城市道路绿化...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