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父亲是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记我的父亲冯辉元烈士
冯辉元烈士的烈士证明书。看看父亲的烈士证,成了冯清举纪念父亲的主要方式。说来也奇怪,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父亲,关于父亲的任何只言片语的零星记忆,都是从母亲和乡亲们的口中听说的。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伏在母亲的膝头听她一遍遍讲父亲短暂的革命生涯。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在你父亲眼里,革命解放最重要,可惜他没看到现在的好生活。”如今,年纪大了,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给孩子们一遍遍讲父亲的故事,我想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父亲冯辉元,一个为了革命解放献出生命的共产党战士。
讲述人冯清举
本报记者李云云整理
从小就古灵精怪
学习却非常刻苦
1917年3月,我的父亲冯辉元出生在商河县龙桑寺镇冯(家)集村的一个农户里。听村里的同姓爷爷提起,日本军没占领商河之前,家里的生活还算安逸。父亲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一直在村里上私塾,长得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实则是出奇的古灵精怪,经常带着村里的小朋友在田里来回折腾。
老人经常讲起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村里的小男孩们都喜欢去河里抓鱼,父亲永远是抓得最多的那个。原来,别的小伙伴都聚集在一起,这个抽杆,那个撒网,水总是不停地动,很难有鱼上钩。而父亲通常都是在靠近桥的位置上,藏在桥洞里,一待就是一上午。没人打扰,鱼儿自然上钩的多,每当别人问起,父亲总说这个地方其实是没有鱼的。
课堂上,父亲总是最活跃的那个,很受老师的喜爱。老师讲课的时候他聚精会神,下课的时候追着老师问个不停。听一位和父亲一起上过学的邻居说过一件事情。当时老师教的无非是数学和识字,练字时为了省粉笔和石板(当时的写字工具),父亲回家后总是在家门口的地上练字,时间久了,门前都变得坑洼了。后来我的曾祖父知道了,就特意给他拉了一车土放在门口,练字的时候父亲都会去土堆上捧一把土撒上。
青年时外出求学
接受新思想熏陶
父亲外出求学的经历,无论是母亲还是村里的老人都知道的甚少,甚至连父亲去哪里上学都有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父亲在商河县城上的,就读的是当时的商河县师范讲习所,另一种说法是在惠民县城上的,就读的是当时的惠民简易乡师。由于父亲和王权五先生是同学,所以我猜想应该是在商河县城上的。
父亲外出求学后,村里人认为变化最大的就是父亲,总是说些“大家都听不太懂的话”。父亲外出求学的时候不足20岁,正值青春年少,再加上局势动荡,父亲开始接受了新的思想,因为村里的人常听他说要“民主”,让村里的人勇敢,要和地主保持距离等等。
母亲听奶奶说过,父亲上学时,回家后总是喜欢一个人待在屋子里看书,还常说:“娘,你看着吧,中国早晚要变天。”奶奶总是批评他说:“你这孩子读书读傻了吧。”爷爷奶奶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村人,本不指望父亲干啥大事,只是希望父亲读完书回来早点结婚。父亲总是推说:“好男儿得救国才成家。”以至于父亲和母亲结婚的时候都二十多岁了,在当时的农村,这绝对属于“晚婚”。
在家乡教书期间
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争迫在眉睫。当时的父亲早已经回到了冯集,开始了教书生涯。听父亲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提起,父亲讲课时并不是一个严厉的人,都是笑着讲解,也不生气。父亲和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你们要好好学习,咱农村小孩能学习不容易。”
1938年前后,父亲开始从事地下抗日活动。乡亲们说父亲总是晚上和同学们商量事情。当时和父亲商量事情的有王权五先生和左存舟先生。后来有幸见到王权五先生,他还和我提起过,父亲当时和他们晚上在一起商量怎样抗日。父亲利用教书之便,给大家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据说当时父亲已经发展成了当地的一个小的领导人,他组织了包括学生家长、学生、老师在内的十几个人的队伍,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宣传抗日思想,为其他党的成员传递消息,掩护当时比较薄弱的党支部。父亲当时并没能加入共产党,父亲加入共产党是1945年5月的事情了。
被日军逮捕遭拷打
后被组织营救出狱
据村里人回忆,1943年左右,有一次日本军队来村里找人,点名要带走父亲。父亲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抗日身份暴露,尽管他当时还没有正式入党。鬼子扬言“如果不交出父亲,就把村子给烧光”。没办法,父亲被敌人带走了,也有人说父亲被带走是当时的汉奸告的密。
一个曾经参加过营救父亲的老人回忆,父亲在监狱里吃尽了苦头,被鞭打,被吊在井里,被用火钳烤。也许是父亲命大,在敌人严刑拷打一个月后,父亲竟然还没有死。村里的人和当时的党支部、地下工作者以及父亲的同学们积极想办法营救父亲。
母亲当时和父亲刚刚结婚,急得一个劲和奶奶哭,爷爷也四处找人救父亲。后来,关押父亲的地方有个厨师和父亲的一个同学是老乡,通过这个厨师与抗日小分队里应外合,终于救出了父亲。
在家养伤半年后
离家外出干革命
经过敌人的折磨,父亲的身体已经不像样子。据母亲说,父亲回家的时候,浑身都是血,被血液沾染过的衣服贴在身上,母亲一点一点给他剪下来,边给他擦边哭,父亲却笑着说:“能活着就不错了。”
听母亲说,当时为了给父亲养伤,家里的鸡蛋都给父亲吃了,还宰了两只老母鸡。村里很多人都把家里的鸡蛋、白面送来。那时的农村,估计白面、鸡蛋就是家里最值钱的食材了。
我母亲是邻村房家人,比父亲大3岁,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一心就想着好好照顾她的丈夫。而父亲也很少和母亲说起他到底在干什么事情,父亲养伤时和母亲说得最多的,就是让母亲告诉他现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父亲的伤养了半年,身体养好后的一天晚上,父亲和母亲进行了一次谈话。据母亲回忆,他们的谈话内容是父亲想要离家出走。父亲说自己的命是捡回来的,大家为了救他费了不少力气,他想离开家,去抗战一线。母亲没有阻拦他,帮他整理了包袱,将父亲结婚时做的那两套新衣服给他包好送他走,也没有告诉他当时已经怀孕。
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不告诉父亲已经怀孕。母亲回答说:“我不能耽误你爹,他不适合在家里,他在家的时候总是担心外面的局势,他是不开心的。”
不幸被敌人杀害
从未见过女儿面
父亲离家后,一次都没有回来过,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烈士证上没有具体入党时间,至于介绍人是谁,怎样入的党我也一直没有弄明白。父亲是个文化人,去了商河后,很快就成了秘书,听去过县城的人说,父亲去延安学习了。再加上我出生没多久,家里喜事临门,殊不知有个更大的噩耗即将传来。
父亲是1946年1月份在商河县殷巷镇刚家村被杀害的,父亲中枪牺牲的消息当时没有及时告诉家里,隔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才传到家里。家里的一个堂哥和父亲的一个同事聊天,才知道父亲已经中枪牺牲,这时我才1岁左右,母亲也才32岁。
在村里人的帮助下,父亲的骨灰被运到家里。当时批斗地主,据说商河最大地主的母亲的棺材被拉来给了父亲。父亲的同事和很多革命者想要给父亲立碑,被爷爷拒绝了。谈及原因,可能是当时的思想比较落后,爷爷怕敌人来骚扰。全家人除了伤痛外,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从未见过我一面。
家人继承烈士遗志
祖孙三代都是党员
父亲死后没多久,爷爷在伤心中去世了,母亲并没有改嫁,一直守着我和奶奶。直到1986年,母亲中风去世。我问过母亲为什么没有改嫁,母亲说:“你爹替大家死了,我就替他看着咱家。”村里的人对于母亲的评价就是:“脾气好,肯受累,这辈子也不容易。”
母亲老了的时候,曾经说这辈子的遗憾就是父亲没能见我一面,这也是我的遗憾。关于父亲的任何说法都是我听来的,我有时也希望父亲能活着亲自讲一讲那段属于他的历史。
长大后,我觉得能和父亲沟通就是争取早日入党,那样我会离父亲更近一步,我是烈士的子女,同样我也是和父亲一样的党员。1970年,我努力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里的妇女主任,像父亲宣传抗日一样宣传党的政策。再后来,我的儿子、儿媳和孙女也都成为了党员,我们一家三代都成了党员,加上父亲,我们都是党员。那一刻,我觉得父亲如果活着也会高兴的。
新闻推荐
本报9月7日讯2日上午,商河县第二实验学校2016级新生军训开训仪式在学校报告厅隆重举行。仪式开始,学校相关负责人为全体新生进行了军训动员讲话,校领导代表全体教师向承担本次军训任务的各位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