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乡村最后的铁匠

鲁北晚报 2016-05-31 16:19 大字

■收拾好摊位,殷秀生开始点火 ■大集上,殷秀生和殷玉奎配合默契,锤起锤落,延续着一个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打铁 ■淬火 ■将铁锹上磨损严重的地方剪掉 ■烧过的铁件温度极高,放到水中,立刻发出“呲呲”的声响

□晚报记者 徐志强/图 

朱庆光/文   

炉火熊熊,锤声叮当。

在市区一所靠近市中心的市集上,65岁的殷秀生和61岁的殷玉奎配合默契,锤起锤落,延续着一个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打铁。

远处城市的轮廓在清早的太阳映照下,日渐清楚,城市日益逼近,乡村逐渐远去。但打铁这个传统在这个夏收前夕逼仄的市场上,依然有着它传承的必要性:磨秃的铁锹、锄头;褪火崩刃的菜刀需要铁匠们把它放在炉火里煅烧锤炼,以便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俗语说,乡间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铁匠靠的是臂力和精巧,七八斤的大锤高高抡起,稳稳落下,没有几膀子力气是做不消的。源源不断的力气和千锤百炼的手艺,让铁匠在七行八作中以彪悍粗犷而著称。

四十多年铁匠的磨练,让年过花甲的殷秀生和殷玉奎都带上岁月的沧桑。他俩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开发区沙河街办殷家村人。

想起以前的红火,快言快嘴的殷玉奎回忆起来也唏嘘不已:昔日的殷家村,村里有专门的打铁副业组,上百人的铁匠队伍,生产的农具畅销周边,加工的配件曾经远销到东营九二三厂,让殷家村铁匠村的招牌声名远扬。

时光流变,几十年来,村庄逐渐变为城市,农业收割种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昔日的镰锄锹镢再也使不上大用场,打铁这门手艺逐渐冷清起来。这个久负盛名的铁匠村渐渐抹去昔日的光环,从家家洪炉,户户锤声如今只剩下这叔侄两人赶集串巷,做些边边角角的营生,不为赚几个钱,只是想让这门手艺延续下去。

“一年春夏秋冬,赶四个集:杜店、南司家、赵四勿和范家集,好的时候一集三四百元,不好的冬天也就几十块钱,都成习惯了,一集不去怕老主顾找不到。”殷玉奎向记者介绍说。

麦收前。六点收拾好家什儿出发,到了集上,找个平坦的地方,生起洪炉,撑开帐篷、放下铁砧、拉起风箱,纯青的炉火把需要捶打的铁件烧的彤红,趁热打铁,殷玉奎执大锤捶打,殷秀生拿钉锤引导,叮叮当当一起一伏的声音便响彻大集。打完了村里乡亲们拿来的家什儿,吃过早饭,周边村里赶集的人们就把家里用坏的锄镢刀锹拿来,两个人便再也没有闲拉呱的机会。

“年轻人没人再干这活了,费力气不说,几乎不赚钱。俺俩就是凑个乐子,不想荒了这门祖传的手艺!”

铁匠在日渐老去,两人佝偻的腰身被太阳光拉伸,这门没有传承的手艺在被城市驱赶的离市中心越来越远的集市上不知道还能叮叮当当响多少年。

新闻推荐

桩西采油厂地质所开发一室副主任晋晓会充分利用废弃老井提质增效

晋晓会在认真对比分析油井测井曲线,寻找油田增产潜力。2003年毕业后,晋晓会来到胜利油田桩西采油厂,如今她已经从一名地质工作的初学者逐步成长为技术精湛的油田开发管理者。目...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乡村最后的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