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清了21万方垃圾
□本报记者 张兴国
干净整洁的村内硬化路宽阔平坦,郁郁葱葱的道旁花草随风点头,家家门前的花池栅栏美观大方,老树下,村口旁,老人们悠闲的话着家常……这样一幅动静相宜的乡村美景图正是我区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
专人保洁覆盖城乡
炎热夏日,走进永安街街道前进社区,只见各村道路整洁,崭新的垃圾桶有序摆放,绿油油的苗木带给人丝丝清爽。今日的景象让人很难与之前前进一村污水渠经常堵塞,污水外流,社区居民反应强烈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采访中,记者正遇到该社区保洁员在清运垃圾。“我们社区变化太大了,以前居民家门口垃圾、柴草到处都是,现在收拾干净了,大家伙心里也亮堂。” 前进社区党委书记桑忠俊感慨地说。
干了多少活,数字最能说明。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两组数字,一组是4月份,全区194个村居中,143个完成存量垃圾清除任务,清理各类积存垃圾4.25万立方米。市督导组通报中涉及的28个村11个共性问题,各督导组每天靠上督促整改,查找各类问题463个,整改完成80%;另一组是5月份,全区194个村居中,184个村完成存量垃圾清除任务,清理各类积存垃圾25.3万立方米,市督导组督查发现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毕,自查发现的1600余处突出问题,已整治1560余处。
短短一个月时间,完成41个村存量垃圾清除任务,清理各类积存垃圾近21万立方米。这其中付出的辛苦与汗水,估计没人说的清楚。就在这样的努力下,我区建立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逐步理顺了城乡环卫管理体制,截至目前,全区共配备密闭垃圾箱1014个、垃圾桶832个,保洁三轮车376辆、专用勾臂车31辆,保洁员830人、卫生监督员202人,基本达到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设施人员配备标准。
卫生习惯渐养成
从“拆了这些,俺的柴火砖头往哪儿放?”“不拆他家就不能拆俺家”到“没想到家门口也能拾掇出这么好看的花坛栅栏来”,群众满意的背后是镇办干部的辛勤努力和辛苦付出。再从柴禾喜欢堆门口,杂七杂八往家拿到垃圾收集、自觉入桶,细微的变化反映出的是城乡居民卫生习惯的不断养成和环卫意识的逐步提高。
城乡环卫一体化不仅带来城乡环境的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
“现在我们收了小麦和玉米,秸秆都卖给附近牲畜养殖大户。” 北郊镇张坊村村民杜业忠笑着说:“以前作物秸秆堆在房前屋后,不干净不说,冬天还极易引发火灾。现在好了,以前的柴草全部搬到了村外,村里的垃圾都有专人清扫清运,环境卫生也保持得很好,谁还好意思乱扔垃圾?”
在青年路街道东马村,环卫设施配备齐全,不到50米就有一个垃圾桶,垃圾清运车每天准时清运。退休教师王鸾修告诉记者:“现在村民都养成了好习惯,生活垃圾基本上都会自觉放到垃圾桶里,不像原来到处乱丢了,干净。”
长效机制巩固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抓好城乡环卫一体化必须加强环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搞好长效机制,真正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
为此,我区相关部门单位,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每天进行暗访、抽查,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问题不过夜。同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根据群众需求对垃圾收集设施投放、垃圾收集时间等进行完善,确保群众满意。建立完善督查考核机制,每月对各镇、街道及经济开发区环境卫生进行检查考核,现场考核打分,进行排名通报,确保环境卫生持久洁净,城乡面貌持久靓丽。
城乡环卫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也让我区的百姓越来越有幸福感。如今的周村,村村环境优美,处处干净整洁。一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镇办负责、群众参与的大环卫格局,不仅改变着村容村貌,也在提升着群众的满意度。
新闻推荐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