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两栖农民”打工务农两不误李可新 朱健双

东昌时讯 2013-10-24 02:23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可新  特约记者  朱健双

农忙时靠耕田种粮挣钱,农闲时靠打工增加收入,这便是古楼街道的新农村近几年涌现出的“两栖农民”。依靠这种农忙、农闲两不误的生产经营模式,让不少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蓝领型农民,迈上“进厂上班”路

“我们是犁锄不丢,工资照样有的‘两栖农民\’。”说这话的是贾庄村的村民陈玉虎。在村庄附近一家私营企业打工的他,每天忙完了工作忙农活儿,打工种田两不误。

“在企业当工人,有工资、上‘三险\’,还能学技术。加上种地的收入,我自己一年就能挣三四万。”和陈玉虎在一起打工的同乡陈庆明感慨地说,和他们一起打工的工友有10多名都是同村的村民,现在他们每人每月平均可以拿到2300多元的工资。面对这些两栖农民,村庄附近的很多企业实行农时弹性工作制,农忙季节员工可以轮流请假回家忙农活儿,这样农民种好自己农田的同时,回到企业工作时的劲头更足了。

技术型农民,迈上“手工制作”路

农闲人不闲,学艺又赚钱。10月21日,在郑楼村村民梁同敬的家中,68岁的老人正和老伴熟练的扎苕帚、做盖帘。“现在人人都在为发家致富找路子,我们也不能落后。趁着地里的活都做完了,做些手工活定期出去卖,也算有些额外的收入。”

和梁同敬老人一样,在郑楼村有很多老年人在农闲时分,依靠传统手工产品,积极发展特色加工业。据了解,这些手工产品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临近年关的销售旺季每月收入可达1000余元,老人们用自己的巧手“制”出了一条增收路。

两栖型农民,迈上“商农两栖”路

“如今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国家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让村里外出务工人员都想返乡创业。”10月20日中午,周涛边忙活店里的生意边高兴的说。周涛是八东村的村民,前些年她一直在外地务工,2011年她回到家乡,用积蓄在城里开了个麻辣烫的店铺。农忙时,周涛的丈夫回到村里雇人在地里干活,农闲时,夫妻俩一起在店里忙活生意,一年能挣十万元左右。现如今,小两口用这些年的积蓄在城里买了楼房,天冷的时候就把父母接到城里有暖气的房子里住,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和和睦睦。

在八东村,像周涛一样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穿梭于城乡之间,下田、进城相结合,经商、种地两不误,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租房或安家落户,兴办实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新闻推荐

区卫生防疫站深入基层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