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广北农场工人李连柱:青春热血给了那片荒碱地
全国劳模、今年80岁的李连柱老人,是原广北农场1953年进场的老农场工人。退休前任原广北农场党委委员、三分场党总支书记。
李连柱说,他这辈子最荣耀的事情就是5次被毛主席他老人家接见。五十年了,他一直没有忘记周总理同他们合影时说的那句话:“与你们在一起,我变得年轻了。”而被毛主席接见了5次的李连柱也有遗憾,他说:“这辈子最遗憾的事情是毛主席就在身边却没能跟他老人家握手。”
见到了毛主席
1955年、1956年连续两年,李连柱都有幸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1955年,李连柱参加全国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会议,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受到毛主席两次接见,第三次是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接见。1956年,他参加全国农林水先进生产者会议,两次见到了毛主席。
李连柱回忆说:“在怀仁堂,我们这些青年劳动者见到了毛主席。当时会议组织人员说毛主席太累了,不要再跟毛主席握手了。当时在现场,有那么几分钟毛主席就站在我的身边,我却没有伸出手来去握毛主席的手,真是太遗憾了。”
19岁便进了农场
李连柱可以说是广北农场最早的一批农场工人。1953年3月,组织上把阳信建国农场的54名工人调过来,那一年他刚刚19岁。当时广北农场分甲、乙、丙、丁四个区,他们54人分到各个区,李连柱便留在了甲区。直到现在,李连柱在广北农场一待就是60年。
当时的农场很荒凉,号称10里路一棵树,四下里只在丁庄王署埠有一棵老榆树,那里到农场场部还有近30里路。当时广北农场的地不成片、不成方,连棵树苗都没有,到处是晒盐留下来的坑。有几句话说当时的样子:“走的是宽宽道,吃的是草种子,喝的是驴马尿”。
当时他们的任务就是改碱、开荒。把小清河的水截住,用河水压碱。用马拉着一个大耙子,一只脚站在上面,一只脚在泥里往前耙地,就这样,他们开出了成片的农场。然后种上棉花、高粱、葵花和小麦,后来又种上水稻。当时的棉花亩产子棉仅仅100斤。
艰苦奋斗的年月
李连柱说:“刚到农场的时候,我没有想混什么名气,只想出个头,争个头名。每天队里的黑板上都会把我们干的活在上面排个一二三,黑板上只要没有我的名字就难受,后来不是第一名就难受,就睡不着觉。”
当时,他们一天干活的时间有9个小时,夏天能够达到10多个小时。每天早晨铺好工以后,一上午只休息20分钟,剩下的时间就干活。他们每天干的活都有定额。他自豪地说:“我一年中先后八次破了定额!”
李连柱真正干出了名气是因为拾棉花。那时候组织上给订了《中国青年报》,李连柱看到上面报道了一个苏联姑娘巴基洛娃的双手拾棉法。他便自己琢磨,两只手同时抓,有草叶草根的时候便用嘴咬下来,这样便掌握了双手拾棉法,达到了每天拾棉109.5斤,超过单手拾棉最高纪录的80%。最多的一天拾棉177斤,超过定额221%。后来全队的工人都学双手拾棉法,全队拾棉都突破了定额。
用双手改变农场面貌
到了1955年,场里接受李连柱的建议,建立了“青年生产队”,他被选为队长。那年夏天麦收,他们全队每人每天平均割麦1.8亩,超过定额28%。棉花除草每人每天平均 5.1亩,超过定额70%。后来割稻,他又创造了三快,“镰快、手快、眼快”,也大大超过了定额。
就这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农场的面貌。到了1960年,广北农场已经大变样。李连柱说:“我从小没有上过学,是党培养我识了字,从一个逃荒要饭的孩子培养成了国家干部。我非常感谢党的恩情,感谢党的培养。”
(记者 刘剑)
新闻推荐
“这个十字路口能安红绿灯吗?”交警:兰州路和沙河路信号灯安装已列入计划
本报讯 “我们小区东北角的十字路口最近几个月刚通车,每过几天就会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建议有关部门在这里尽快安装红绿灯。”10月21日,家住金盾小区的居民于先生拨打本报热线反映这个问题。...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