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卫生队班长孙玉普说起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我们就是要冒着炮火到前线”

鲁北晚报 2010-08-05 20:13 大字

采访结束后,老人执意要送记者出门 纪念章和证书记录了老人一段难忘的岁月 得知记者要拍照,老人带上了珍藏了近60年的纪念章

◎“战斗打得越久 医疗队的任务就越重”

孙玉普说:“部队的战斗打得越激烈,我们的任务就越重。算上担架队当时医疗队大约有500人左右,有时一连几天都不能休息,甚至连吃饭的功夫也没有,幸亏当时人比较年轻身体也好,再累我也能扛得住。”

老人说他永远也忘不掉敌人的那次轰炸,当时部队正在休整,医疗队临时待在朝鲜人民军三个简易碉堡里面,晚上刚吃过饭,敌机突然来袭,“敌人飞得很低,瞄准碉堡猛扔炸弹,当时听见爆炸声我就从碉堡里跑了出去,看见另外两个碉堡都被炸平了,能跑出来的人也都伤得不轻,那次轰炸一共造成6名医护人员牺牲,我们待得那个碉堡幸免于难,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命大呀!”

◎“我当时负责前方救护 

常常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工作”

“担架队的工作就是要冒着炮火到前线去救护,遇到危险是家常便饭。炮弹在头上经过的多了,担架队也慢慢积累了躲避炸弹的经验。如果听见敌机在你的头上扔炸弹,那还不要紧,因为惯性让炸弹会落到几里地之外的地方。”孙玉普和担架队员不光能根据声音预判炸弹落下的方位,还能通过子弹划过的声音来判断当时的情况,“如果你听见急促的‘嗖嗖\’声,那就说明这些子弹打得很低,需要注意安全,如果是‘嗖~嗖~’那就说明子弹打得比较高了,暂时没有危险。”虽然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但很幸运孙玉普并没有负过伤。

◎“很多战士的肠子炸出来了 

我们只能先帮他们简单整理”

根据孙玉普老人的介绍,当时每个团里都有一支担架队,“虽然朝鲜的老百姓都愿意照顾志愿军伤病员,但这项工作往往是要冒生命危险的,所以担架队都由志愿军组成。”据老人回忆,阵地距离临时医院有一段距离,“我们每次找到伤病员,都会先进行简单包扎,防止伤员失血过多。临时医院里,医生可以进行类似取出胳膊里的炮弹皮这样的小手术,但更重的伤员只能再送往更后方的医院治疗。”

“有很多战士的肠子都炸出来了,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先帮他填回去,把肚子绑住再抓紧往后方医院运,因为当时的医疗设施实在太简陋了,有时候连纱布这样简单的物资都极其缺乏。转移的途中运送伤员的车辆还时常遭遇敌机轰炸,很让人担心。”孙玉普痛心地说。

◎“攻打飞虎山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战斗是26军攻打飞虎山,这座山是又高又大,美军把守在山上,上级命令我们必须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攻下山头。当时我们用的是苏联提供的喀秋莎大炮,这种炮的特点是能连续发射,一开战就只能听见开炮的声音了,轰轰轰……部队集中火力一个劲地向山上轰炸,美军的意志力根本没法和咱们志愿军相提并论,但是敌人是占据了地利的优势,仗打了一天一夜,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最终飞虎山是被我们攻下来了。”孙玉普说。

现家住滨州经济开发区沙河办事处钟楼孙村的孙玉普今年已是82岁高龄了,老人说话时声音很洪亮,对当年朝鲜战场上经历的很多事依然记得很清楚。1951年,22岁的孙玉普随志愿军26军99师296团开赴朝鲜,他当时担任卫生队的班长,在战场上一待就是四年,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上的那段日子,老人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志愿军部队落后的医疗条件和艰苦环境。

□本报记者 郭笑

通 讯 员 守祥 令莲 刘柳

新闻推荐

滨城:严防死守 8个村筑起围村坝

截至24日18点,徒骇河水位已降至7.81米,比23日晚最高水位7.97米下降0.16米,流量达到1080立方米每秒,徒骇河水位目前正在回落之中。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连日强降雨使得滨城区三河湖镇沿河8个...

商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商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