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交流平台服务新农村是小城镇建设的立足点 刘统波

滕州日报 2010-01-29 05:50 大字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投入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规模日益膨胀,形成了良好的拉动周边农村的辐射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的立足点应该是联通城乡,服务“三农”。笔者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着力提高资金保障。投入是前提。要加快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公共事业投入,要把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制度化、法律化,不能因领导者的注意力改变而变化。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使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同时发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可以让市场能够参与一些公共事业建设,但不能加重农民负担。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小城镇功能。筑好巢才能引来凤。要注重小城镇科学规划,搞好功能布局,注重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加强供水、排污、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城市资源联网共享,实现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完善医院、交通、学校、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共事业,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和吸引力。需要注意的是,小城镇建设不必千篇一律、盲目攀比,不必都搞大马路、宽草坪,要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要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经济。要想富裕农民就必须对农民授之以渔,只有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提高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只有小城镇人口大量集聚,才能拉动消费,形成规模效应。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支撑,第二、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蓄水池。要找准当地的主导产业,发挥特色和比较优势,着力招引劳动密集型项目,大力发展服务业,做好与当地大中城市的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条。

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尤其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把农民的利益和企业的利润捆绑起来,直接与市场接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使农业发展标准化,市场化、科技化。小城镇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的物质装备水平,推行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不断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完善管理体制,为农民向小城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快捷、有序、规范流转,使耕地向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村能人集中。加强基层政权改革,精简机构,节约行政成本,减少一般行政性开支,提高乡镇政权服务“三农”的财政能力。完善农村房屋占有、使用、转让、出租等各项权能,使农民能够拿着资产进入小城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素质。适应当地产业需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精神文明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能够适应从农民到居民的过渡。提高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农业技能和市场意识,培育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农业大户,带领农民走规模化经营道路。

(作者单位:南沙河镇政府)

新闻推荐

绿染墨乡满目春 ——我市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侧记

...

商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商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