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沿黄近千亩旱地变水田黄河大米最高卖到四十元一斤
平阴高产水田(资料照片)扫码看视频
“夏天蛙声阵阵,秋天一片金黄”。走进平阴县沿黄村庄的田间地头,夏天能看见荷塘里的荷花争奇斗艳地盛开着,微风吹来阵阵花香;金秋十月,便能看见稻子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今年以来,平阴县自然资源局在沿黄部分村庄高标准实施了“旱地改水田”项目,916亩一般旱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肥力旺盛,稻虾混养、莲藕养殖、加上一季小麦的收成,一亩地的收益达到近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增产增收,创造了粮食安全保障和耕地质量提升的“平阴经验”。
瞅准“旱地改水田”的机遇,丁海涛回到老家的黄河边流转了300多亩土地,注册成立了黄河湾家庭农场,种植黄河大米。
“过去,旱地里种一季玉米、一季小麦,加起来的收益在2000元左右。自打旱地改成水田,水稻、小麦、莲藕、龙虾的收益加起来让亩均效益达到近万元。可以说,土地的效益实现了翻番。”丁海涛抬手指向面前的一方水塘,“你看就是水塘中间这片地,种的越光大米卖到了4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在离黄河湾家庭农场不远的另一处地块,丁海军的阮二家庭农场已经在新稻米收获后种上了小麦,麦苗长势茁壮。在加工车间里,各种水稻加工设备一应俱全,按照不同等级、规格包装的黄河大米包装上,“平阴特产”的字样格外显眼,整个加工车间散发着浓浓的米香味。
“平阴沿黄河的村庄好多年前就种大米,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种大米的越来越少,再后来干脆没人种了。现在旱地改成水田,种大米的条件具备了,用黄河水种出来的大米品质特别好,到不了春节,大米就全卖光了。”丁海军告诉记者。
现在黄河大米成了“香饽饽”,但在几年前,却并非是这样的景象。平阴县沿黄河的土地本就低洼易积水,一直影响着农业生产。特别是今年,平阴县遇到了六十年一遇的强降雨,沿黄低洼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积水,对秋收秋种造成了影响。作为平阴县的沿黄粮食生产功能区,怎样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增产增收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考虑到平阴沿黄有些村庄在历史上有水稻种植的传统和经验,同时,经过民意调查和水源调查、土壤调查、地质条件调查等立项前的准备工作,平阴县自然资源局考察调研后认为,平阴县的部分区域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和过去沿黄地区的实践,实施旱地改水田,把涝洼地的劣势通过改造水田变成优势,种植水稻莲藕,养殖鱼虾、螃蟹等。
平阴县自然资源局局长于现伟介绍,今年“旱地改水田”的项目建设规模达到916亩,总投资822万元,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经济效益320余万元。目前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平整土地、修筑沟渠、建桥修路、安装电力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涝洼地摇身一变成了“宝地”,通过实际测算收益,给农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提升,土地收益翻了好几番。
今年5月25日,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二级巡视员宋文杰一行专门来平阴进行考察,对平阴县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准备在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冯经伟实习生田梦瑶)
新闻推荐
10月下旬,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长清区、平阴县分别与泰安市岱岳区、肥城市、东平县先后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贯...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