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楼往事

济南时报 2020-09-20 23:59 大字

南门 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钱欢青 摄

石雕

墓志铭拓片

西院俯瞰

□新时报记者钱欢青

平阴县孝直镇孝直村,村委会北侧有一座古老的院落,当地人称其为孙家楼,而它原来的名字,是祝家楼。有关祝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一直到如今,村中一户祝姓人家家中还保留着一块明代祝氏先人的石碑。然而岁月流转,往事逐渐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中。

眼下,祝家楼的一期维修工程已经完工,二期维修工程也在规划之中,人们想要找回曾经的吉光片羽,为脚下的土地重新凝聚历史的根脉。

一座老院

从济广高速孝直出口下高速不远,就是孝直镇的驻地所在孝直村。村中心广场建得颇为气派,广场中心高耸一座孝直铜像,一南一北,是巍峨的正义厅和魁星楼。这个“全国文明村”果然有着不一般的气象。不过对于平阴县博物馆原馆长翟建平而言,他更感兴趣的是广场和村委会北侧的祝家楼。

祝家楼事实上是一个大院子,大门开在院子的东南角,朝东而开,因此也叫东门,至今与院子东墙相连,颇为壮观。一个拱券门洞,由大石条砌成,门楼墙体厚实,是谓门仓。按照翟建平的说法,原本这大门前是条老街,乃岱西之南北交通要道,热闹非凡。

整个院落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仅存大门和东墙,西院则保存得相对完整。西院门开在西南角,朝南而开,所以也叫南门。据说南门是为迎接公使和宾客的仪门。西院正中建有一个小亭门,小亭门以北,是一个过厅,这个三开间、砖木结构的过厅,也是整个院落保存得最好的古建筑,村人将其叫作“大殿”。过厅的前后门对开,中间有四扇屏风,通过后门可以进入后院。过厅东侧是一座二层阁楼,楼的北面还有一座上下两层的藏书阁。

据村志记载,祝家楼整个院落东西长80多米,南北60多米,占地约五千平方米,整体布局合理,造型古朴。可惜的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拆砖建炉,“文革”期间,整个建筑遭到破坏。所以如今能看到的,仅有院落东南角的大门、东墙和西南角的大门和过厅。另外,西院的西厢房只剩一面东墙,读书楼也已坍塌,只看得到一面精美的西山墙,所幸过厅保存完整,经过维修,基本恢复了原样,砖雕石刻依然精美。

三段传说

村志记载,祝家楼建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不过此后肯定经过维修或者重建,根据现存建筑风格,翟建平判断,祝家楼现存建筑应该属于清代。据说祝家楼在盖房子时取土填地基,在现今村委会办公楼西侧位置形成了一个深5米、宽20米、长30米的大坑,称为祝家坑,当然,现在祝家坑的位置已经盖成居民楼。

祝家楼为何成了孙家楼?孝直村党委书记殷京玉讲了一个传说:说是祝家老头有一天在村南转悠时,碰到了一个南方来的风水先生,他让风水先生看了风水,并答应以后供养他。此后祝家果然发达了,但是祝家老头死后,家人没有善待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的徒弟气愤不过,就又想办法把风水给破了,搞得祝家家破人亡,房子也归了孙家所有。而在一本专门收集孝直民间传说的书《翔鸾传说》中,从外地逃荒来到孝直村的祝家人,也是因为风水先生而发达,因为没有善待风水先生而被罢官下狱,家道败落。不过书中的这个版本又增加了一个张家。说的是张家买了祝家的院子,发达后因为吸食鸦片搞得家徒四壁,只好又把院子卖给了孙家。

传说自不可信,却透出丝丝缕缕历史的信息。可以确定的是,明朝时孝直村确实出过一位祝姓高官。孝直村79岁的祝振泉老人,讲述了另一个有关自己先祖的故事:先祖为官审慎,一次微服私访,接了一箱子状纸,打开一看,所有状纸竟然都是要告同一个人——皇上的叔叔。据说这位皇叔为非作歹,祸害妇女。先祖于是为民请命,先斩后奏,却惹恼了皇帝,被撤职查办,判了死刑。幸亏老家肥城的另两位官员保奏,才被改判充军。先祖知道充军之路凶多吉少,遂逃回孝直老家,为了避免官军追杀,举家搬到了东山村。祝氏一个大家族,于是在孝直星散。

一方墓志

祝振泉老人从小就生活在东山村,一直到二十五六年前,才搬回孝直村。一辈子种地,认不了几个字,家谱在“文革”时被烧了,他也已经记不清自己是明代那位祝姓高官的第几代孙。但多年来搬过3次家,祝振泉却一直带着一块厚重的石碑。石碑保存在他家后院,用茅草仔细盖着。老人清理掉茅草,拿水一泼,拿苕帚一扫,碑上的字迹便清晰地显示了出来。

原来这是一块墓志铭,起首写的是“河南钧州太守西厓祝公夫人张氏墓志铭”。看碑上文字,原来这是这位“西厓祝公”自己为亡妻撰写的墓志铭。据该墓志铭,其妻张氏为平阴人,乃“德府点膳西山翁之女”,生于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初八。张氏从小“寡言笑,慎动履,父母异之”,“既长,适祝门,配厓生。处寒微,知勤俭,能孝敬,晋惠慈。相夫兴家”。后来因病于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十八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此后,到万历十年二月初七葬于孝直集之南“原附祖茔也”。墓志铭中还记载,张氏生了5个男孩,祝胤、祝泰、祝纲“俱邑庠生”,祝文、祝武则在成家立业前就去世了。墓志铭的末尾还有“万历十年二月初七日孝子祝胤、祝纲、祝泰泣血同立”字样。

在祝振泉心里,搬家3次都带着这块石碑,是因为它和自己的祖上息息相关。他至今记得上世纪50年代,他二十一二岁时的事情。当时村南要建供销社,要拆祝家祖坟,祝氏后人便决定给祖先迁坟。祝振泉记得坟墓打开后,先祖身上的官服还很完整,颜色也很鲜亮,不过开坟后很快就风化了。他记得当时祖坟那片大约有12块石碑,后来到了“文革”,两通大碑被砸了,祝氏后人怕受牵连,就把剩下的石碑分了,一家一块各自保存了起来。

既孝且直

墓志铭出自祖坟,自是历史的记录,立碑的“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此后5年,大明的社会状况在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有着生动的描述。书中当然没有“西厓祝公”和他的妻子“张氏”。而且或许刊刻此墓志的祝氏后人并不讲究,如墓志铭中所谓之“太守”,在明朝应为“知州”,而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为避神宗朱翊钧名讳,钧州亦已改名为禹州。当地人也未曾在史料中找到“祝西厓”的相关事迹。唯清李敬修纂修之《光绪平阴县志》记有一条:“祝邦荣,河南长葛、新郑知县,钧州知州。”《长葛县志》则记祝邦荣“由举人授长葛县知县,刚方正直不避强御调新郑县,历升禹州知州”。其他史料另有“知州祝邦荣墓在孝直铺南”等零星记载。种种迹象表明,零星史料上的这个“祝邦荣”,应该就是祝振泉家中所藏墓志铭上所刻之“西厓祝公”,“西厓”或为祝邦荣之字或号。

有关“西厓祝公”的更多史料,还需要进一步寻找。一辈子种地的祝振泉无力寻找这些史料,只能一直守护着那块明代的墓志铭。而对于孝直村的村支书殷京玉和平阴县博物馆原馆长翟建平而言,凝聚本土文化根脉的行动还将继续。按照殷京玉的说法,在对祝家楼的二期维修工程中,村里打算在已完成修缮的过厅北侧再重建一楼,尽量完整复现祝家楼的格局。重建之后,村里还计划将其用作展览孝直本土文物和历史文化的展厅。殷京玉对孝直文化颇为自信,1977年孝直村在修“大寨田”时就在村西挖出过多座汉墓,2007年又出土了多件文物,还有20余块汉画像石。1994年和1996年村西砖厂又分别出土了唐代李敢言和李云父子的墓志铭,其中李云墓志铭上的最后几句,殷京玉早已倒背如流,他认为这几句话,正是孝直传统文化的最好阐释——“翔鸾之乡,孝直其里,既孝且直,子孙其嗣,积善传芳,终天无已。”

新闻推荐

济南最美教师、平阴县实验学校王霞: 爱心坚守,助力每个生命绽放精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潘世金实习生赵雨晴王霞是济南市平阴县小学一名思政老师,同时也担任了10年的年级...

平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