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阴县“1030”引黄工程 “山东的红旗渠”

济南日报 2020-07-15 11:31 大字

20世纪60年代,平阴、肥城两县人民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奋战3年,靠铁锤、铁锹,兴建了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工程——平阴县田山“1030”电力扬水灌溉工程。该工程因纪念毛主席1952年10月30日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又因1968年10月30日开工,而定名“1030”。

引黄工程南北长32.5公里,东西宽30公里,灌溉面积30万亩,解决12个乡镇292个村庄人畜用水问题,被誉为山东的“红旗渠”和“人工黄河”。论证开工

平阴、肥城两县地形特殊,每年旱灾、涝灾频频发生,具有春旱、秋涝、晚秋又旱的常规,又有山区丘陵久旱不雨,而沟峪洼地的庄稼一夜之间就被山洪吞没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修的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在改变生产条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旱灾的侵害。山东省黄河河务局曲子玉祖籍肥城县,治黄经验丰富,他建议,修建引黄工程,把黄河水引出来,灌溉平阴、肥城两县的粮田。

1968年秋,平阴县遇上特大干旱,30万亩夏播作物有一半枯死绝产,10万亩减产,8万人吃水困难。曲子玉兴建引黄工程的提议,再次引起了泰安地区派来平阴抗旱任组长王福祥和平阴县主要领导、水利干部的重视。通过科学论证形成共识:引黄灌溉立即上马。

1968年冬季,在平阴城南的十里铺,成立了“1030”引黄工程总指挥部,下设平阴、肥城两个分指挥部。11月份,开工的通知下达之后,万名民工从四面八方涌向工地,施工住地村像当年支前那样,把房子腾出来,让给民工住,把锅灶腾出来,让给民工用。尽管条件艰苦,大家却认为,为了改变穷山恶水、过上好日子,吃点苦、受点累,值!工地战歌

首战工程是开挖长度8445米的总干渠。战斗打响后,全线上工大军摆起了“长蛇阵”,处处红旗招展,人欢马叫,平时,荒芜寂静的山峦,如今热闹非凡,号子声、抡锤砸钎声、开山打石声响成一片。

时势造英雄,火线出模范。在引黄工程施工的3年的时间内,平阴、肥城两县涌现出无数时代先锋和劳动模范,谱写出动人的时代乐章。平阴县副县长陈允钦被任命为分管施工的副指挥。这位副县长,身着补钉衣,脚穿钉掌鞋,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民工一块抡锤打钎,放炮凿石,哪里艰苦,他就到哪里去。1969年春的一天,他发现分水岭开凿隧洞的施工存有不安全隐患,便马上召集营、连、排负责同志研究,改进施工技术,排除了冒顶坍塌危险。

孔村公社后套村共产党、民兵连长苏本章听到要建引黄灌溉工程,就主动请战。有一天,当他正在工作面作业时,忽然看到井壁一边有碎石滚落,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苏本章连声呼喊“崖石要塌了,快躲开!快躲开!”所有的民工听到喊声,立即转移到安全地方。紧接着,苏本章奋不顾身,用绳子系好腰,下到井中间,悬空作业,排除险情,确保了施工安全。

水到福至

1971年11月14日,平阴县田山“1030”引黄工程指挥部举行试车上水典礼,会场内鞭炮齐鸣,锣锣鼓喧天,一片欢腾,随着总指挥一声:“放剪彩水!”流速湍急的黄河水被吸出河床,流进条淤渠,扬上青龙山头,然后穿明渠,过隧道,流进平阴、肥城两县的粮田里。沿渠岸边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水流到那里,那里就有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在历史上就缺水的分水岭村,70多岁的陈玉常老大爷,高兴地用绳子系着茶缸从渠里舀了一缸水,咕咚咕咚喝了下去,感慨万分地说:“这是共产党、毛主席送来的幸福水,好甜啊!”

引黄灌溉工程投入使用后,老百姓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据资料记载,1972年至1990年期间,灌区内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一般全年开机4至5次,运行70至90天。引黄工程使灌区的粮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粮棉产量由低而不稳,变成了稳产高产。

兴建“1030”工程50年来,“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现如今“黄河之水灌粮田,幸福生活比蜜甜”,老百姓有粮吃、有衣穿、有钱花,确确实实富足了,但其意义决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为千秋后代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奋勇向前。 (李庆余)

拥抱母亲河、奋进新时代,我们将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讲述百年来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黄河故事。如果您也有关于黄河与济南的故事或图片,包括记忆、传说、典故、风物等,欢迎投稿至349017691@qq.com。我们将选择优秀文章推荐给读者。

新闻推荐

济南老楼加梯拟调整表决规则新增利益受损业主救济渠道

截至上月底,济南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开展近3年来,共计开工建设720部济南老楼加装电梯规则拟调整,即日起征求意见了!7月14...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