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刘德华的书屋梦
刘德华为学生讲解《三国演义》。德华书屋一角村民和学生在德华书屋学习。村民展召凤(右一)热爱读书。
“小朋友们听过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的故事吗?希望你们都能学习诸葛亮、争当诸葛亮,这样,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才更有希望。”在平阴县孝直镇刘所村德华书屋,老党员刘德华正在为孩子们讲解《三国演义》。这座面积20余
平方米、藏书2000余册的书屋,就是在刘德华的协调下捐赠
建成的。
书屋藏书2000余册
小学五年级学生展紫怡最喜欢的是童话故事,正在读一本《爱丽丝漫游记》,跟随爱丽丝一起畅游在童话的世界里。同样小学五年级的杨凯铧最喜欢的是历史类书籍,比如《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他说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关羽,因为其忠勇无双。德华书屋开业前,孩子们想要看书,只能让父母购买。如今,每到周末,他们总喜欢聚在书屋里阅读。不仅帮父母节省了开支,小伙伴儿们凑在一起看书,更有阅读的动力。
村民刘法银的面前放着几本农业书籍,他说,自己家里有土地,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农作物种植、增产的信息。可是自己根本舍不得掏钱买书,德华书屋给他带来极大的方便。每当有时间,他都会过来转转。
德华书屋藏书2000余册,涵盖国学、历史、文学名著、养生、种植等多个种类。前期,刘德华委托专业的图书采购人员购买图书,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儿童和老人的需求,确定了图书种类。
如果居民想把书带回家阅读,也是很方便的,只需办理一张借书卡。村民展召凤第一个办理了借书卡。展召凤曾经是一名教师,为了照顾孩子,不得不离开教师岗位,但喜欢阅读的爱好一直保留下来。展召凤对抗战历史情有独钟,一口气借了6本书,包括《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等。图书管理员贾立燕介绍,一个多月的时间,书屋已经借出了接近200册图书。
除了纸质版图书,德华书屋还设有电子阅览室,配备了4台电脑,供孩子们查阅资料。贾立燕说,来电子阅览室上网的学生都很守规矩,从来没有人玩游戏。
村里有了“四点半课堂”
每天下午四点半,是德华书屋最忙碌的时刻。孩子们放学了,可家长依旧在工作。于是,德华书屋成了学生读书、写作业的最佳场所。小小书屋竟然有了成熟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功能,这是刘德华原本没有想到的。
除了“四点半课堂”,每到周末,书屋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魔方课、折纸课,还有党员观看红色电影活动。学生们学得不亦乐乎,纷纷向贾立燕询问,下堂课设在什么时间,还想要带同学一起来学习。
搬着椅子、摇起扇子,与亲戚邻居围坐在一起,看一场电影,间或交流一下剧情,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在德华书屋,村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这样的温馨时刻。德华书屋为村民放映了《地雷战》《地道战》等红色电影,村里的老人和党员们聚在一起,共同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刘德华带头“众筹”建书屋
刘德华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刘所村度过的。1975年,他在村里入党,本人的经历也是相当励志。1970年代,刘德华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新闻,英语教师存在大量缺口。于是,他听着收音机自学英语,一年后通过了选拔考试,成为平阴三中的一名英语教师。1989年,刘德华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并受到表彰。1990年,他加入了公务员队伍,担任孝直镇经贸办主任。
大约在五六年前,有着深厚教育情结的刘德华萌生了创办书屋的念头。为家乡作贡献、圆自己书屋梦的想法在他退休后愈发强烈。投资书屋,大约要花费6万元。刘德华捐出了1万元,并向自己当年在平阴三中的学生发起了倡议。他在倡议书中写道,“乡村图书室创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学生们纷纷慷慨解囊,很快就凑齐了4万元。
刘所村村“两委”对书屋的创建也给予了诸多支持。2018年10月,刘所村村民搬迁入住店子社区。入住楼房后,村民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农家书屋成为大家休闲的好去处。在刘所村党支部会议上,党支部书记刘长强多次调度此事,得到党员们的大力支持。村里不仅为德华书屋协调了房屋,还出资1万元购买了部分设施。刘长强说,“五大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其中就包括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村民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未来将建更多书屋
位于刘所村的德华书屋,只是刘德华建设书屋的一个试点。未来,他计划在平阴甚至济南有需要的社区继续建设书屋。
目前,孝直镇皇山社区的德华书屋正在建设中。刘德华说,皇山社区书屋的面积更大,藏书也更多。“大约有60平方米,3000余册藏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身修养。”刘德华说。
(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刘阳 赵晓明 冯经伟)
新闻推荐
待公公婆婆如亲爹妈久病床前一照顾就是十几年东阿“孝儿媳”还是个“笑儿媳”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平阴县东阿镇白塔村,儿媳妇照顾相继因病卧床失去自理能力的公公婆婆十几年的事被传为佳话,这个儿媳...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