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进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一纸契约能买一座古城

聊城晚报 2017-07-25 05:56 大字

聊城古城区打造的“微博之都"已经成为聊城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地。目前,已筹建的35处博物馆对北方传统文化、聊城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整理挖掘,充分展现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7月20日,聊城晚报新华社云直播来到楼北大街路东范筑先纪念馆北的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用镜头为大家展示了博物馆中展出的各种契约。逛完契约文化博物馆记者才知道,原来“卖媳妇"“分家"“订婚"“拜把子"“看风水"都要立字为据,感兴趣的朋友可扫码看回放。即日起,聊城晚报也将通过现场云直播的形式,带领大家逛遍古城的博物馆,用镜头展现聊城古老的文化积淀。

从契刻记事到纸质契约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期

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是一处两进院落,近2000平方米。这个博物馆里近千件展品,是从文物部门近30年来收藏的8000多份契约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大家可能还不清楚,契约最早出现的时候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纸质契约。契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伏羲神农时期。那时候人们主要靠口头协议,并以一块刻有刻痕的竹木片作为这项协议中提醒双方履行义务的提示物,古代称之为“契"。

契约经过了漫长的萌芽期后进入了发展时期。契约的发展期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契约的出现要上溯到西周时期,国王常常对有功的将军或大臣赏赐土地、城池、牛马等,被赏赐者会将国王赏赐的各类物品以文字形式刻在青铜制作的鼎上,一方面向世人炫耀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传给后代。

到了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瓦解,首先在民间出现了有关土地买卖的契约。

东晋时期,造纸技术成熟发展,竹木简的契券被淘汰,开始用纸张来代替。政府需要加盖红色官印的,称为“红契";没有纳税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白契"。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具有法律效力、一个不被认可。

到了北宋,社会经济出现新的繁荣景象,各地契约的形式和款式也较快地趋向统一,并一直延续到民国。

一纸契约能买一座古城

清朝时契约的作用巨大

在契约博物馆的第二展馆中,有一份康熙十九年的卖地契。

契约内容为:“立卖契人泰安州王无欲,因路远不便承种,情愿将肥城自己马房、柳滩庄两处,卖与平阴县生员孙发祥名下,永远为业。马房宅园坡下共地23顷74亩2分6毫,柳滩共宅园坡下地14顷62亩1分1厘1毫。马房大楼一座、草房114间,柳滩草房19间、尾房3间,两庄上带青麦……"

讲解员说,我们推断契约中的王无欲是个地主,要不怎么会拥有这么多的土地呢!也可以看到他所买卖田地之一大小是14顷62亩,也就是现在说的1462亩地,相当于中华水上古城的大小。小小的一张契纸能买卖这么大一块土地,可见契约在当时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从这份契约可以看到,当时交易额度和卖地人势力之大,是我们无法想像的。

分家契、典当契、租赁契……

契约种类丰富,该博物馆收藏20多种

分家场景

契约在其发展过程中,大约出现了三种形式:口头契约、实物契约、文书契约。至今这三种形式仍然在不同的场合里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契约种类也不断变化,目前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展出了20多种不同类型的契约。

子女较多的家庭,为减少矛盾并鼓励子女自主创业,故将原有家产按儿子数量平分。为保证各子女之间不因财产分割不清而引起纠纷,故立契约以明示。分家契特别之处,在于所列家产甚细,大到房屋、土地,小到一棵树、一个碗、几个小碟子都详细注明。图片中的蜡像场景就重现了当时分家的景象,看着他们的穿着,是个大户人家,在族长和舅舅的见证下,为两个儿子进行分家。

卖地契是人们之间买卖土地的契约,亦有称“买地契"者。其内容主要包括:卖地缘由、说合人、买者、地单价、地总价、银钱交付时间、对违约者的惩罚、土地四至、中间人、管事人、时间等。

过去以衣物、金、玉、布帛等动产作质押,交付当铺,以换取部分急用资金。受押物品成交后,付以双方签订的契约,载明所当物品及典当价款、质押期限。到期无力赎回者,质押品系归当铺所有,这是典当契。

还有一种租赁契,出租人将自己的财产交给承租人使用,根据双方商定,承租人向出租人交付一定的租金,如田地、房屋、大型生产工具等。为保证双方权益不受侵害,双方要签订租赁契约。

一纸契约卖了自己的妻子

人钱两清不得反悔,空口无凭立约为证

卖妻场景

在众多契约中,人口买卖契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份契约立于清光绪八年四月初五,丈夫因生活贫困将妻子卖给他人,卖妻人、中人(又称中间人)、执笔人一应俱全。契约的内容为:“立字人王至水因家乡遇灾难、颗粒无收,又遇兵荒马乱,无奈经中人将自家贱内卖于江磊老爷做小妾。贱内现年三十四岁,言定身价大洋五十六元、高粱八升、衣物若干。贱内自进江府,生老病死听天由命,概与王至水无关。今人钱两清双方不得反悔,空口无凭立红约为证。"

记者所见到的契约以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最多,其中房契和地契比较常见,分家、过继和人口买卖契很少,尤其是人口买卖契最为特别。这些契约中,不仅有聊城的,还有河北、河南、陕西的,年代比较远的可追溯到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康熙年间,比较近的则为民国时期。

除了契约博物馆,老照片、茶文化、鲁菜文化、乡村记忆、紫砂、中国阿胶、金丝楠木、新闻、东昌文物、鲁西戏曲博物馆和京剧体验馆等12个博物馆也已对外开放;婚俗、葫芦、纽扣、景阳冈酒等11个博物馆正在进行布展施工或布展方案的设计提升。这些博物馆通过将不同历史断面、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主题内容在博物馆的集中展示,充分展现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7月20日开始,聊城晚报将陆续通过新华社云直播的形式,带领大家参观古城区的博物馆,将“微博之都"推向全国,敬请关注。

扫一扫 聊城晚报新华社云直播带您逛逛聊城契约文化博物馆。

新闻推荐

头雁领群雁 带着群众干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支部。”如果村级班子力量薄弱,“两委”成员你争我抢、矛盾不断,那么,村级事业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今年以来,平阴县东阿镇把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员、第一书记作为加强基层党...

平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