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济南报业集团结对帮扶 山沟沟里崛起璀璨明珠北毛峪千余村民乔迁新居

济南日报 2015-03-11 16:30 大字

村民郭长玉、刘吉针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黄中明 摄)

曾经,因为盖不起新房,北毛峪的老百姓挖土洞居住;曾经,因为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石头房,北毛峪全村3年没娶进一个新媳妇……如今,这些不堪回首的曾经都被洋溢在每一个人脸上的喜悦所代替。3月10日上午,在济南报业集团结对帮扶村——平阴县孔村镇北毛峪村,村民扭起了欢快的秧歌,燃起了喜庆的鞭炮,1000多名村民乔迁新居。告别低矮破旧的石头房,住上宽敞明亮的社区楼房,很多上了年纪的村民直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

让人艳羡 山沟沟里崛起新社区

10日清晨,记者一行出发前往北毛峪村。这个距离济南122公里的山村位于孔村镇西部山区,这里山川相连、沟壑纵横。当车辆拐过一个弯,距离北毛峪村还有两公里时,前方一片红黄相间的彩色楼群屹立山前,让众人眼前一亮。

“这是哪里?在山沟沟里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连排楼房?”初到这里的人们不禁好奇。事实上,不光是外来的客人,就是在当地,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北毛峪村新型农村社区也是十里八乡羡慕的对象。20栋楼拔地而起,让这个四面环山、树木苍翠的北毛峪村成为这片山沟沟里的璀璨明珠。

“小区内共有楼房20栋,其中住宅楼18栋、商业楼1栋、还有1栋属村便民服务中心,目前已有280多户村民搬迁到楼房里居住。”北毛峪村党支部书记张树芹介绍。

实地探访 这里的农民“乐上楼”

祖祖辈辈在平房里居住的农民乍一上楼能否习惯?农具放在哪里?冬季如何取暖?腿脚不便的老人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张树芹告诉记者,在建设社区之前,他就听说过外地很多农民“被上楼”的问题。为避免重蹈覆辙,社区规划之初就考虑到了如何配全生活、生产设施,让村民在楼上生活方便、舒适,由“被上楼”变为“乐上楼”。为此,小区内住宅楼多为三四层高,每栋楼的底层还建有车库,除了停车,主要用来存放农具。

走进村民家中,每户村民家里都铺设了取暖管道、安装了暖气片。张树芹告诉记者,社区将采用自建锅炉房的形式为村民供暖。针对腿脚不便、不愿意住楼的老人,社区里专门建成了农村幸福院。

村民熊汝忠说,他们一家春节前就搬进了楼房。“我家里原来的石头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一到冬天,就是烧炉子也没有现在不烧暖和。从石头房子搬上楼,自己才拿了八九万块钱,比自己盖房子还少花不少钱。”

政策扶持 两万块钱就能住新居

同样是农民,北毛峪村民为何能买得起楼房?北毛峪村这样一个山村又是如何有能力建起这样高标准社区的?张树芹说:“这要感谢国家的政策扶持!”

2007年,借助国家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机遇,北毛峪村开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旧村改造、整体搬迁,北毛峪村共整理出新增土地332亩,累计可获得4980万元作为社区建设资金。另外,通过旧房评估、社区建设补助、社区建设奖励、人均补助等政策扶持,村民在购房时还会获得一部分补贴,这大大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北毛峪社区楼房每平方米1300元左右。社区楼房共分为122.39平方米、103.29平方米、83.74平方米、63.29平方米4种户型。“80平方米左右户型通过各种补贴一般只需要交两万多块钱就能住进去”,张树芹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冯经伟)

新闻推荐

平 阴环卫绿化专利发明真不少

本报讯(记者 冯经伟 通讯员 丁卫华)近日,由平阴县县环卫绿化管护中心干部职工温树峰发明的“垃圾桶自动倒桶机”、郭泗亭发明的“多功能高枝剪”和郭泗亭、张淼、邓丽丽三人共同发明的“新型环...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