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阿:平原地带,河曲成阿

山东商报 2015-01-22 16:38 大字

黄河河曲塑造了东阿(资料片)点击查看原图东阿(ē)县地处鲁西平原,南临黄河,隶属“江北水城”——聊城市。如今,东阿名扬天下,皆因为其特产阿胶。阿胶生产需用阿井的水,而这井水则多半来自黄河。历史上,“任性”的黄河为祸很多,一旦它决口改道,东阿往往首当其冲。这样来说,黄河给予东阿的回报远小于它给这里的人民带来的灾难。东阿县文史专家、原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告诉记者,东阿县城曾经历六次搬迁,其中五次都是因为河水泛滥所致。对于“东阿”名称的由来,以及其历史变迁,且听刘玉新一一道来——记者窦昊

河水冲出的土陵子

我在东阿生活工作几十年了,对这里有一些了解。最早的时候,东阿不叫这个名字。春秋时,周王朝在今阳谷县阿城镇曾置邑,名曰“柯”。这个柯邑一开始属于卫国,后来并入齐国。《春秋》记载,为平定宋国之乱,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此,这大约可与二战时雅尔塔、开罗会议类似,可见当时柯邑的重要。

战国时,“柯”改“阿”,称“阿邑”。史书中记载有晏子治阿、尹子奇治阿、齐威王烹阿大夫等事迹。关于为何改名叫“阿”,我在《尔雅》中查到:“大陵曰阿”。也就是说,大的土山叫阿。但是我们东阿位于鲁西平原,哪来的大土山呢?原来,当时的阿邑境内有济水,河曲形成大陵,故称“阿”。战国时人口没有现在这样稠密,济水所过之处还有阿泽。当时除了齐国有阿邑,赵国也有,因此西边的这个叫西阿,位于今山西省葛城,东边的就叫东阿了。

有水润泽的地方,农业都会发达,东阿也不例外。史书上说,东阿出产的绢布质量上乘,被人称为阿缟,连秦相李斯都称“阿缟之衣,锦绣之饰”——秦国的总理都当品牌代言人了,可见阿缟的名贵精美。阿缟东西虽好,但都是民脂民膏,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夺就引来了被压迫者的不满,没过几年,各地反秦的势力纷纷举兵,项梁就曾带兵在东阿大破秦军。

为避水患五迁县城

从春秋置邑开始,在随后千余年的时间里,东阿县城一直位于今阳谷县阿城镇。到北魏时,黄河泛滥,冲毁了县城,不得已,人们把县城向东搬迁了二十里,这也是东阿县城的首次搬迁。

北宋开宝二年(969),再次因为水患,东阿县城又搬到南谷镇,也就是如今的东平县旧县乡。可能是这次搬迁没有规划好,几年之后,太平兴国二年(977),东阿县城又迁到利仁镇,即今东平县大吉城,这是县城的第三次搬迁。

在利仁镇,东阿人稳定了一百多年。之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弛,河水再度泛滥。南宋绍兴三年、金天会十一年(1133),东阿县城又因水患而搬到新桥镇,即今东阿县鱼山乡旧城。明洪武八年(1375),再一次为避水患,县城搬迁到谷城,即今平阴县东阿镇。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无法战胜河水泛滥,只能先后五次搬迁县城来躲避水患,可见古人生活的悲苦。

1946年时正值解放战争,当时东阿县黄河西岸的部分已经解放,而东岸的部分则还是国统区。为了便于我军组织开展斗争,1947年时,东阿县治迁至如今的铜城镇。直到今天,我们东阿的县治所在就是铜城镇了。

有关东阿的水患,我们当地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狮子红眼陷旧城”。传说东阿县治在旧城时,有一个孩子上学遇到一个怪老头,怪老头告诉孩子说,如果县衙门前的石狮子眼睛红了,那就说明要发大水了。孩子感到好奇,就天天去看石狮子的眼睛,结果它眼睛一直没有红。孩子有些不耐烦了,就自己拿红颜料涂红了石狮子的眼睛,不想真的发了大水,整座城都被淹了。那个墨菲定律看来也可以叫石狮子定律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我们东阿县的河流中,不少具有纪念意义。如赵王河,即古黄河,原名宋河,1128年东阿沦为金朝的土地后,当地百姓因怀念宋朝的皇帝,就把宋河改称赵王河。赵牛河则是因为明朝的东阿知县赵清、县丞牛文疏浚,故名。官路沟则相传为南北两京往来的御道,后因黄河决口冲成巨沟,因此命名。

新闻推荐

鸭肉贴上标签冒充羊肉

商报济南消息(记者李林超通讯员李正伟李斌)为了谋取利益,程某长期使用鸭肉冒充羊肉销售,程某归案后,已经移交司法...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