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一书记”做“红娘”牵线搭桥促就业本报记者 刘钦涛

济南日报 2014-08-25 17:29 大字

“第一书记”宋建毅与济南红线女鲁绣坊有限公司合作,在王山头村成立鲁绣培训加工试点,利用农闲时间对村内妇女进行刺绣培训,增加农民收入。

近日,平阴县东阿镇北市村张女士通过驻村“第一书记”于相来的“牵线搭桥”,在本村自办的粉皮厂找到了工作。“俺没上过几年学,也没啥手艺,原来一直在家呆着,多亏了于书记,帮村里建了这个厂,现在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两年来,济南市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拓思路、出实招,通过引进产业项目、发展新型经济组织、成立务工协会、开展技能培训等措施,带领帮扶村迈开步子、趟出路子,收获了摸得着、利长久的实惠。

内部挖潜,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搭建转移就业“蓄水池”

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充分就业,是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第一书记”探索推进的重点之一。

在平阴县东阿镇,绿豆粉皮远近闻名。粉皮加工是该镇北市村的传统和优势,市检察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于相来看准这一商机,准备就此做文章。这想法与村支书史兴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思路相吻合。经多方协调,村里联合20个业户成立了粉皮加工公司,并建起了以粉皮生产为主的标准农产品加工园区,首期建设20个车间。同样,村里的其他农产品加工业主也可以进驻加工园区。

“现在,粉皮加工园区厂房已经建好了,计划招聘20多名村民在这里工作,收入肯定比种地强多了。”村支书史兴顺告诉记者,村里引进的加工园区投资150万元,占地40亩,预计年收入可达到100万元左右。记者看到,在村民住宅区北边一片土地上,新建成的厂房建筑格外醒目。“下一步,园区将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造自己的品牌。”史兴顺充满信心。

除了粉皮加工园区,北市村还注册成立了“脱硫剂经营中心”,目前已投入生产,不仅解决10余名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将大大提高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另外,村里还引进了投资50多万元的工艺品加工项目,可为数十名村民创造就业。

“新型经营组织是乡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蓄水池\’,大有潜力可挖。”济南监狱派驻济阳县仁风镇姬店村“第一书记”李国栋对记者说。“姬店村特色经济不发达,不少劳力‘赋闲\’在家,都想找点事干,增加家庭收入。”为破解这一难题,李国栋与姬店村李支书一起,带着20多位村民去青州、梁山等地考察,最终决定成立养殖合作社,上小尾寒羊养殖项目。“这样一举两得,既能为村里增加3万元集体收入,又能为几十人解决就业。”

其他“第一书记”也都在实践中探索前行:中石化济南分公司选派到长清区马山镇季西山村“第一书记”许肖,引导成立聚仁干鲜果专业合作社,对花生进行深加工,产品进入中石化加油站便利店销售,为数十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市国税局的长清区周家庙村“第一书记”王华、市残联选派到商河县殷巷镇路庙村的李宪波,协调成立蔬菜合作社,为村里建立蔬菜大棚,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市地震局选派的商河县沙河乡习家村的屈召富成立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几十名村民;市中区农业经济发展局选派的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村“第一书记”张树明,帮助村里成立了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资金对全村400余亩荒山进行承包经营,为数十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从调整农业内部种、养结构入手,拉长农产品链条,搭建起农业内部扩大就业的‘蓄水池\’,富余劳动力就能够活起来。”不少“第一书记”谈道,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目前农村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第一书记”带来的不只是思路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给越来越多的村民带来致富的勇气、发展的希望。

外延拓展,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打通农民转移就业“新渠道”

凡事有弊亦有利。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工作的挑战,也为助推农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3年5月6日,商河县沙河乡陈围子村服装加工厂正式开工。对不少村民来说,村里建服装厂只是一件新鲜事;而对30名工人来说,这一天却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他们过上了和城里工人一样的生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还能按点上下班。最大的好处是不用离开家,种田、打工两不误。”

这个加工厂,凝结着市司法局选派的“第一书记”纪鹏的汗水。他在调研中发现,商河县是鲁西北重要的服装加工基地,陈围子村留守妇女较多,且大都有服装缝纫技能。成立服装加工企业,既能填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空白,又能解决剩余劳动力闲置问题。几经周折,他多方协调资金,在村里办起了这个服装加工厂。“服装厂一期招收了本村闲置劳力30人,产品订单已排到了年底。”服装加工厂承载着村里人对脱贫致富的期待,它的开工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村里发展的大门。

乡村旅游是近年农村经济的一个热点,这一产业的兴起同样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辟了新思路。张晓亮是市外办派驻济阳县孙耿镇官庄村的“第一书记”,他帮助村里建起了农业生态园,并策划了多期“爸爸去哪儿”的亲子农村探险活动。来自山东省小记者团、济南外国语学校、婴贝儿等机构超过200个家庭近千人到官庄村旅游探险,为村民提供了发展餐饮、零售、住宿的不少机会和渠道。

改变思路,改变出路。“第一书记”解放思想,在发展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带动村民转移就业的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市旅游局选派平阴县北石峡村“第一书记”王学军,争取资金建设了集种植、餐饮、观赏、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将为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选派长清区归德镇李官村“第一书记”邢攸刚利用村里闲置的旧砖窑,引进一家生产环保材料的企业,项目投产后能为村集体带来10万余元的收入和30多个就业岗位;历下区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选派龙洞街道西蒋峪村“第一书记”王宝全,针对周围企事业单位众多、楼宇密集的特点,牵头成立了益众物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为村民提供了几十个就业机会;市市政公用事业局选派到平阴县安城镇宋庄村的“第一书记”张富德引进了苗木种植公司,在村里承包100亩土地用于苗木种植,村民在拿到土地承包费的同时,还可以到苗木种植公司打工,拿到“双份收入”……牵线搭桥,提高农民务工组织化程度

铺就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网”

就业是民生之本。搞好就业指导和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城镇转移的有效途径。“第一书记”乐当农民兄弟就业的“红娘”,通过成立务工者协会、开展技能培训、联系用工单位等措施,让许多村民成功转移就业。

“及时把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动向、新变化、新趋势,准确提供符合农村、农民实际的就业指导,协调用工企业前来招工,将农村闲散劳动力有效组织起来”。在平阴县孔村镇,7名来自市直机关的“第一书记”牵头成立了孔村镇务工者协会,成为全镇16000多名务工者的“娘家”。

务工者协会的成立,还要归于一次机缘巧合。市委组织部派驻孔村镇孙庄村的“第一书记”徐宁波在一次交往中,得知有的公司面临着招不到工人的难题;同时,许多村民有打工意愿,却不知道去哪,而且普遍缺乏技能。于是就产生了要在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牵“红线”的打算。经与人社部门几次探讨,务工者协会应运而生。据孔村镇党委书记尚海成介绍,协会主要承担招工、培训和维权三大职能。截至目前,已成功向潍坊、济南和平阴县域内企业转移劳动力260多人,先后对8个批次、230多名务工者进行了培训。

牵线搭桥促就业。“第一书记”充分利用不同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平阴县东阿镇东门村有一家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是村里唯一的集体企业,市城乡建设委选派驻村的徐泓兵在担任村“第一书记”的同时,也兼起了企业“第一经理”的职责,协调联系市建设培训学校等单位,为100多人进行培训,并解决了就业问题;济南职业学院选派平阴县洪范池镇王山头村“第一书记”宋建毅,协调济南红线女鲁绣坊有限公司成立鲁绣培训加工点,利用农闲时间对村内妇女进行刺绣培训;市教育局选派商河县怀仁镇东韩村“第一书记”王志国与淄博鼎红陶瓷公司合作劳务输出,转移劳动力12人,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

“第一书记”的到来,让不少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截至目前,共帮助成立劳动力市场、务工协会等服务性组织56个;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2.4万多人,在本地就业1.3万多人;开展创业致富培训超过6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信息4.3万多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变得更加实实在在。

新闻推荐

儿媳尽孝六十载百岁婆婆养天年

孙其凤,平阴县孔村镇孔村村人,今年82岁。原本应该颐养天年的老人,至今仍勤勤恳恳地照顾着101岁高龄的婆婆王金英。她把孝顺父母作为天大的本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下一代。这个三四十口人、...

平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