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厚植发展沃土,企业安心研发技术。设想中的场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未来厨房计划
团队人员讨论智能结算元件改进方法。机器人炒制的酸辣土豆丝。
人物速写
刘占强,39岁,软件工程师。设备前,净菜食材准备就绪,刘占强按照设置逐一投放完毕,按下控制按钮。很快,随着机器人的转动声,菜品的香味儿也飘散开来。
炒菜机器人在北京冬奥会的应用,令一位济南创业者看到了曙光。多年前他所设想的“未来厨房”场景,今天似乎近在咫尺。从“种子项目”窥见新蓝海
39岁的刘占强2014年从北京回到济南创业,开始深耕于软件技术开发领域。
当时外卖行业还未兴起,一位客户咨询能否开发一款团餐线上预订的软件。很快,刘占强研发出了一款名叫“点菜宝”的软件,开启了线上点餐模式。
这款软件当时在区域内很快应用,给餐饮商家带来了很多便利:写字楼、企业等团餐客户可以提前通过软件下单;餐饮商家按需求量准备材料,避免了食材浪费;省去了一大部分的线下交易场景,避免了就餐时间段的人员拥挤。
软件的成功应用,在当时并没有让刘占强感到欣喜,反倒是让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个环节。“通过线上订餐软件我们实现了‘引流’,但生产环节效率跟不上,还需要再‘开源’。”
“点菜宝”作为一个“种子项目”,吸引刘占强开始向智慧餐饮生产环节发力。
“我们计划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实现从农产品种植、净菜切配,到餐厅后厨加工、销售和数据分析的全链条智能化。”在刘占强的设想中,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加工、便捷质检、统一标准和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操作,降低生产和配送成本,进入一个良性循序。
当“未来厨房”的场景被描绘出来,要想实现它,技术的研发无疑是最核心的。
政府搭线寻找“合伙人”
在刘占强的办公室里,济南日报记者看到了他当初设计的“第一代炒菜机器人”。“物料从这里过来,通过轨道可以自动投放进锅里……”刘占强说,虽然这套设备现在看起来比较简陋,对企业来说却是里程碑一样的存在。
因为“第一代”功能简陋,刘占强进入了“第二代”机器人的研发中,目的是实现锅具温度调节、翻倒旋转等动作模仿。然而“第二代”问世后,仍然存在按键不灵敏、实用性不强等缺点。
一面是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一面又是打开市场的紧迫性。刘占强深知,在智慧餐饮这片蓝海中,留给企业的时间并不多。谁率先打破这块“技术天花板”,谁就能抢占先机。“想到了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刘占强说,慢一步,则可能会沦为被同行业大鱼吃掉的小鱼。
关键时刻帮一把。刘占强的创新项目政府一直在关注,并给予资金扶持。此时,在市民营局的资源对接下,刘占强遇到了他事业上的“合伙人”李志勇。两人在市场分析和技术研发上的能力恰好可以优势互补。“我们当时就定下了目标:3个月拿出研发成果!”
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注入,“炒菜机器人”科研项目就像是一个动力十足的小马达,撒了欢似地奔跑起来。
通信层的开发最为复杂,相当于在控制系统上搭建一个桥梁,实现系统与各个装置之间的交互,将各个装置都统一串口标准。经过多次方案设计和不断地改进,刘占强和李志勇在串口控制系统研发中实现了动作控制,解决了之前受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安卓系统来控制菜品目录,用户可以自定义编辑菜品制作流程。
本土企业提供“试错机会”
3个月,他们如期拿出了研发成果。在实验室使用阶段,经过多次调整,验证了系统的流畅性。“比如加热5分钟后,能否达到我们制定的温度等。”刘占强介绍。
然而真正应用于市场,“炒菜机器人”还要通过严苛的“试用期”。刘占强需要寻找一家餐馆进行实地试验,让机器人参与到真实的生产流程中,找出现有设备的不足之处。
当时餐饮商家和企业还在依靠传统的烹饪方法,要在后厨放这么一个“大家伙”替代人力,很多商家持怀疑态度。幸运的是,本土餐饮企业“超意兴”快餐愿意为研发者提供这样一个“试错机会”。设备运转、现场试炒、汇总问题,继续回到实验室改进……
目前,刘占强团队以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烹饪机器人、智能结算台、新零售售餐柜等智能设备为载体,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智慧餐饮解决方案。在设备落地场景之一康乐多智慧餐厅,一大份酸辣土豆丝经过简单的操作自动制作完毕,进入销售环节。
“企业成长离不开关键期政府的每一次助力。”刘占强说,企业虽然是创新主体,但正是因为有了政府关键时刻的每一次助力,研发者才能有充足的底气和动力熬过漫长的研发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王飞 张宪政 陈心如)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中欧班列稳居全省第一 物流业营收增速是GDP三倍济南构建口岸物流新发展格局
2021年,济南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占全省40%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位。3月4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发布《202...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