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马踏成泉,今成传统名村

农村大众报 2021-10-20 19:18 大字

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袁家大院。古村里留守的老人们。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马杓湾村建村近600年,是国家级传统村落。隐逸避世、雨神信仰、海青合院,是这个村庄典型的乡土文化特征。

村民大姓袁氏。《袁氏谱》载,始祖袁隆于明朝中叶迁此建村。袁隆是海岱门后人,海岱门即今天的北京崇文门,元朝时哈达王府建于此,时称哈达门,谐音演绎成哈德门、海岱门,著名的哈德门香烟由此得名。明朝实行军户制兵役世袭,为逃兵役,袁隆隐姓埋名来到这个群山环抱、避风汇水的宝地,见山谷中桃树、杏树漫山遍野,取名“桃杏村”,村口摩崖石上村名中的“桃”字还依稀可见。

春秋战国时期,马杓湾属鲁国,齐长城遗址环村而过,城墙之外便是齐国。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伐鲁,鲁庄公决定与齐决一死战,发生了古代齐鲁著名大战——长勺之战,战场遗址就位于今马杓湾村西10多公里处。此战鲁国大将军曹刿待齐军三鼓气竭后击鼓反攻,大败齐师,史书总结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成语“一鼓作气”即出于此。传说当时曹刿屯兵于此,寻水源时马踏之处清泉喷涌,形如马杓,将士们为纪念曹刿,取名马杓湾泉。后来村民因马踏成泉的故事,改村名为“马杓湾村”,一直沿用至今。

村东北山上现存有志公洞遗址,内有志公庙。志公是南北朝时期梁朝高僧,民间称为“神僧”,梁武帝尊奉为国师,还为他在南京紫金山里修建了一座寺院——灵谷寺,以示怀念。

志公是民间故事里那位家喻户晓的疯癫和尚——酒肉穿肠过、修心不修口,但又神通广大、佛法无边、解救百姓于苦海的“活佛”——济公的原型。据清末考据家钱静方《小说丛考》考证:志公“误其名为道济(即济公)”,“济公即志公之误”。也就是说,志公就是济公。传说志公当年云游至马杓湾,见此地三面环山,溪水潺潺,村口朝东,紫气东来,便长居山中悬崖一洞窟之中,讲经论道修行,大旱之年为百姓设坛施法求雨,且每求必应,终老后葬于马杓湾,现村东还有志公墓碑。马杓湾村和周边几十个村庄,均奉志公为雨神,天旱求雨时全村出动,举行声势浩大的“搬志公”仪式。古时“搬志公”,行“半朝銮驾”礼仪,仅锦旗就要有60面,车马伞轿等不计其数,仅次于帝王出行满朝銮驾的最高规格。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他们小的时候,还见过这种阵仗,如今村村通电通水、兴修水利,这种仪式再也用不到、见不到了。

村里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是海青房合院,规模大而完整。建于明清时期的袁家大院,还保留着光绪三十四年重修的合院大门、五福座山影壁、灰瓦拼花院墙,建筑细部石雕石刻非常精美,是全村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四合院,仍有人居住。据《知网百科》解释,海青房是旧时东北满族村落民居的主要形式,就是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主题曲中唱的“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的那个海青房,剧中多有呈现。东北满族的民居形式怎样搬到了马杓湾村,就不得而知了。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保留传统农耕文明的“种子库”,马杓湾村是鲁中山区齐长城沿线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在这里,人文与自然,古老与现代,山、水、湾、田、庙、洞、桥、村等融合共生,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农耕文化符号,等待着人们去体验、去挖掘、去弘扬。

新闻推荐

保障黄河安澜 守护人民安宁 三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本报评论员“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新时代江河治理的航标。江河安澜,是百姓对河湖的最基本诉求,是社会繁荣...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