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的怀恋

农村大众报 2021-01-26 23:32 大字

王力丽

人的胃最不好骗。人住在哪里,胃就喜哪里的饭,因为那是家的味道。肠胃是有祖籍的,能通向回家的路。家乡的美食,是留在肠胃的永久记忆,也是熨帖乡愁的温暖。

小时候,最喜欢过年,说白了,就是惦记吃,那是用票证的年代,粮油副食、鱼肉蛋菜都需要每人每月定量的票证,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在过年的时候,很奢侈地放开了。比如花生油,只有过年,才敢用小半锅的油,炸麻花、炸丸子、炸虾片、炸藕合、炸鱼、炸花生米,想起这些,就不由自主浮现出热气腾腾的油锅里油烟四起的日子。那是一段烟火味特浓的岁月,含着人间的暖意和岁月的希望,那是春节期间家家炸货的香味,仿佛依稀可闻,心一下子软乎了,感觉儿时又回来了。

奶奶炸的小麻叶在我们楼里最出名。奶奶能将面擀得薄薄的,像纸一样,然后切成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长方形样子,在中间切一刀,再将面片的一头从中间的刀口穿过来。我就特喜欢这道工序,玩似地把一页页面片从中间穿过,穿成一朵朵饱满的叶子,看着就让人欢喜。

油锅一坐上灶台,年味就有了。小半锅金黄透亮的花生油慢慢热起来,放进卷好的小麻叶,白白的麻叶逐渐变得微黄、浅黄、金黄,开始了它们的翻转腾挪,我的眼睛随着麻叶的翻动而转动,如果视觉能品尝的话,我的眼睛早就把它们吃光了。渐渐地,芝麻的香味越来越浓,我经常不顾刚刚炸出的滚烫,就立马往嘴里填,还吃着嘴里的,看着锅里的,笑眯眯的奶奶总是唠叨着“都是你的,都是你的,可别烫着呀”。其实,麻叶凉透了更酥脆,但孩子的馋劲可等不及,即便烫得歪嘴呲牙的,也一个一个吃起来没够,经常是忙着炸麻叶的奶奶一个也舍不得吃,经妈妈提醒,我们姐妹几个才使劲地往奶奶嘴里塞,你一个、我一个边塞边说着:“奶奶吃,奶奶吃。”开心的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炸好的小麻叶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和非常喜庆的一道节日小吃。

如今超市商店都有了包装精美的小麻叶特色小吃,在本地看到时,常见怪不怪、熟视无睹,可如果在异域他乡见到家乡的美食,不免会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回不了家,吃一口家乡的小吃,如同品尝了生活的千滋百味,能慰藉愁肠百结的思绪。味蕾是有记忆的,吃在嘴里,有了抒怀的感慨,似乎守住了味道,就守住了家,守住了乡愁。

还有一种小吃是济南独有的,有着百年历史,就是已录入非遗的济南名吃——油旋。邻居家的秋玲妈妈是白案好手,在那个食品紧缺的年代,能用仅有的白面或白面掺杂着小米面、棒子面、菜叶子,或粗粮细做,做成花卷、馒头、油旋、发糕、菜卷、烙饼、包子、馄饨、面条等,尤其是有技术含量的油旋,让大人孩子啧啧称赞。一个油旋的诞生,需要经过和面、热油倒入葱末制成葱油,擀成长条、分成小面团压扁,撒盐、刷葱油、抻面、摁出旋涡压扁、煎制、成两面金黄等多道工序,秋玲妈妈一旦做油旋,大家就知道来贵客了。香味吸引着我和秋玲站在灶台边看着,偶尔我近水楼台也吃过一次两次的,那是秋玲妈妈不忍看我们馋巴巴的样子。

印象中,这种一层层像金色和银色的绸缎环绕而成的漩涡状酥饼,巴掌大小,咬一口,软软的面香、细细的葱香扑鼻而来,嘴里立马荡漾着这双香的气味,不敢大口吞咬,怕碰掉酥酥的外皮,一小口一小口地咀嚼吞咽,让味蕾慢慢享受这来之不易的美食。从此油旋那模样、那滋味成为我挥之不去的久久不能忘怀的记忆。

最近在济南的宽厚里,尝到了弘春美斋的油旋,是卢利华制作的,她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透着浓浓的历史弥香,我重新拿起这熟悉的金黄小食,咬一口的刹那,流淌在岁月中的美好滋味犹如陌上花开,缓缓归矣,直抵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那是萦绕了百年的心香啊。所有味道经过味蕾幻化成儿时那亲切的场景,湛蓝的天空,欢快的鸟鸣,开心的微笑,氤氲着旧时光的那种让心灵柔软的安暖,吃的不仅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不忍割舍的情怀。

童年滋味挥之不去。现在走到泉城路西口、省府前街附近,都会下意识找那些路边低矮简陋的、热气腾腾的小店,真想循着一条条狭窄的道走进历史的另一面,让曾经欢天喜地的美味回归舌尖,回味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的亲情,在绵绵延延的记忆里取暖,长久地留住那种甜蜜的滋味和幸福的味道。

小时候逛百货大楼、泉城路是个很盛大的事,早早起床,换上新衣服,爸妈领着牵着我们姐妹仨,买完东西逛完百货大楼,就去省府前街附近路口的小饭馆,给我们仨每人一碗一角二分钱的肉丝面,爸妈要的是肉丝面还是八分钱一碗的清汤面,我都记不得了。如果不是在饭点,爸妈就会为我们各要一碗香喷喷的油茶。饭店里的油茶可比自己家做的香多了,油足,料足,自家做的哪有那么多的花生碎、芝麻碎、核桃仁碎,顶多是将面油炒了,加一些白糖。即便这样,也是当作打牙祭的点心。当一碗碗冲好的甜香浓郁的油茶端上来时,我们心中欢呼着,急于喝却因太烫身子欢快地扭动着。不管是油茶还是肉丝面,我们是那样的快乐而满足,那个缓慢时光的温情画面,明亮又柔软,杂乱又温馨。

心乱如麻闷闷不乐的时候,吃上一口家乡的饭菜,胃就舒服了,心就笃定了。

新闻推荐

铲除令“血吊坠”热销的“带血”土壤

□本报评论员赵晓昕近日,一款名为“血吊坠”的饰品在网络上流行开来。据济南时报·新时报记者报道,这类在某宝仅售20余...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