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热带雨林式”生态广聚天下英才“济南改革”品牌再次叫响全国
“济南改革”品牌再次叫响全国。12月20日,“中国改革(2020)年会暨新发展阶段地方改革推进高层研讨会”上,济南市“人才赋能”制度系统性改革探索在近千个改革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佳案例”,中共济南市委改革办荣获“2020年地方改革部门通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这是继2019年荣获“地方全面深化改革”调研基地称号后,济南在中国改革年会再获两项殊荣。
远行者,储粮;远谋者,储才。当今世界,城市竞争已从资本的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今年以来,济南市围绕打造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按照“破障、栓心、赋能”的工作思路,强力推动各项人才政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出台了一系列敞开怀抱吸引人才的强劲措施,努力营造出“热带雨林式”的人才生态环境。
在这个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里,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00万,在全国100个大中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超越天津、重庆、武汉等城市,跃居全国第八、稳居省内第一。
打破壁垒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如何加快形成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人口集聚规模和人才智力支撑?济南市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第1个、省会城市中第3个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开启了最大力度的户籍新政。改革的力度气度、创新的胆识魄力、服务的效率合力前所未有——
落户渠道兜底,人才“想来就来”。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城镇意愿,实行以申报为主,不附加任何条件的迁入政策,在可以通过单位集体户、人才集体户等方式落户的基础上,对通过这些途径仍存在落户障碍的灵活就业人员,只要在济南城区、镇区租赁经住建部门登记备案住房的,均可申请由租住地社区集体户“兜底”落户。
基本保障兜底,人才生活无虞。为了让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能够在济南先立住脚,走好第一步,济南市为新就业职工提供一份“大礼包”:全日制博士每月可领1500元,全日制硕士每月可领1000元,全日制本科每月可领700元,不限学历的普通新就业职工每月可领500元……
配套服务兜底,政策衔接无隙。凡新落户居民,均可平等享受济南现行住房租赁补贴、医疗保险待遇等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济南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5所,不断增加人口迁入集中区域医疗机构数量,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做到了“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权益保护兜底,人才后顾无忧。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出台《济南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办法》,让农民放心进城。自济南户籍新政6月1日实施以来的短短半年时间,全市新落户人口达到去年同期的1.5倍,其中35岁以下落户人口占落户总人数的71.7%,研究生、本科、大专学历落户人口同比分别增加14%、31%、58%,济南对各类人才的集聚效应正加速显现。
栽下梧桐 让人才安居无忧
要想留住人才,就要解决人才住房问题。济南市创新出台完善人才住房保障制度的若干举措,“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住房保障新格局让人才安居更踏实。
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变“临时凑”为“可预期”。将人才保障住房的基本原则和框架通过制度固定下来,明确将人才住房纳入各级住房发展规划、住房保障规划及年度建设和供应计划,按照“以租为主、租售补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全市统一的人才住房管理体系。
房源供给有效增加,变“人找房”为“房等人”。通过集中开发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等7种筹集渠道,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全市人才住房政策的总体框架内,自行建设筹集和供应人才住房,确保实现“应保尽保”。今年底可筹集租赁型人才住房1万套;2021年筹集人才住房5万套;2022年筹集人才住房10万套;从2022年起,逐年确定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的目标任务。此前已经分配完毕的丁家庄人才公寓首期409套房源广受好评。
租售价格科学合理,变“有的住”为“住得好”。租赁型人才住房,结合房屋租赁合同租期实行阶梯式租金递增模式,原则上3年为一个租期。承租人首个租期租金标准按照不高于同区域住房市场租金的60%确定;第二个租期租金标准按照不高于同区域住房市场租金的80%确定……切实减轻了人才负担。
租售灵活调节,变“择其一”为“可转换”。根据人才对住房的需求变化,适时划定部分房源,经批准后可进行人才住房的租售类型转化。各类人才在租赁期结束后买房的,前期租赁人才住房的租金可折算为房价,进一步解决了后顾之忧。
搭好舞台 倾力成就人才价值
领先城市在人才争夺中,越来越关注具有年轻活力的新生代人才。济南长清大学城有12所高校、20多万年轻大学生,是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高校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加快推进大学城创新发展,济南着力打造沿黄科教高地,为高校师生及各类人才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培育一方热土。
树立双赢理念,推进“校地融合”。整合统筹高校闲置土地资源,校地联合开发建设产业孵化、产研融合等实体项目。改善提升大学城与主城区交通联系,构建高速、高架、轨交、公交、慢行相结合的完善交通体系。
聚焦创新创业,推进“校产融合”。争创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对原始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各高校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中试熟化基地等载体平台。
创新供给机制,推进“服务融合”。成立大学城安保指挥中心,组建长清大学城后勤服务集团,推进实施驻济高校大学生“一码通”,让大学生在城市公共交通、园林旅游、公共卫生医疗、文体设施使用等方面享受便利。
打破围墙思维,推进“校校融合”。推动各高校公共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阶梯式开放共享,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与仪器设备实现共通互享。联合共建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推进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推动对接国际大学联盟,构建大学城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制度支撑,推进“政策融合”。研究制定了支持长清大学城发展的产业、科研、人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将重大国家战略承载区的制度创新成果优先在长清大学城落地。10月份举办的山东大学校友泉城行活动,签约25个意向项目,合同金额约700亿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奋进中的济南,求贤若渴、海纳百川,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逐步形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本报记者王端鹏范俐鑫)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20日讯(记者王飞)12月11日-18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办理为民服务事项43.21万件,通话时长1.79万个小时。其中受...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