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决定“起跑线”?
本报记者 朱洁
“孩子爱玩网络游戏,就能随意给他贴上‘成瘾’的标签吗?”“未成年人在网络使用中的需求包括哪些方面?”“作为家长,你该如何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12月1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妇女报社主办的2020儿童网络保护媒体培训班在济南举办,25家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编辑记者参加培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处项目官员苏文颖,特别结合家庭教育,分析了网络素养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以及家长该如何作出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选择。
“游戏成瘾”标签不能随便贴
“网络沉迷”“游戏成瘾”等问题,特别能吸引广大家长的注意力,“因为痛点就在身边,家长中存在一种普遍焦虑”。但苏文颖认为,家长要理性认识孩子对网络及游戏的喜爱,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当我们提到‘成瘾’的时候,要明白严格意义上这是个医学用语。”苏文颖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中,确实把“网络游戏成瘾”纳入其中,定义是:对一种游戏(“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该游戏行为模式必须足够严重,导致对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损害,并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
“所以不要动辄把‘成瘾’当成一个标签,用在很多并不具备成瘾症状的孩子身上——他们对这个词是非常反感和抵触的。”苏文颖说,当发现孩子确实爱玩游戏时,先别一上来就强行断网、抢夺手机,可以先了解游戏、了解孩子,弄明白游戏吸引孩子的根源在哪里,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寻找对策方法。
好的网络使用体验应满足三层需求
202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 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93.1%。
与此同时,儿童面临的不良内容影响、网络隐私侵害、网络性侵害、网络欺凌、不理智消费等网络风险越来越大。“好的互联网使用体验,应该满足未成年人的三层需求。”苏文颖解释,一是安全需求,即个人隐私受到保护,没有网络暴力、网络性侵等危险;二是健康需求,即在内容消费、生活方式、心理层面都要健康,比如平衡好上网时间和户外运动时间,打消网络社交焦虑等;三是用网络为未成年人赋能,鼓励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做创造性工作,比如发表观点、创造内容、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等。
而能否实现以上三个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成年人及其家长的网络素养水平,尤其是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建议多用电脑少用手机
“数字鸿沟,原来是指基础设施上的鸿沟;现在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普及,数字鸿沟更多是指信息鸿沟,就是一个家庭消费什么样的信息、用网络在干什么,正在决定孩子的起跑线。”苏文颖指出,家庭教育与孩子的网络素养息息相关,家长最好能够在家庭教育的初始阶段,就尽可能给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用网习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孩子在2岁之前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5岁以下幼儿的屏幕使用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且最好在家长的陪伴下有互动地进行”。
此外,多使用电脑或者ipad,少使用手机。“握着手机的孩子,通常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坐在电脑前的孩子,更容易将网络视为学习工具、生产工具,他们更倾向成为生产者,利用网络剪辑视频、制作PPT、写作等。“家长越早让孩子把网络视为生产工具,孩子长大就越不容易将其当成一种纯娱乐、纯消遣方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高君通讯员祁丽萍)厕所虽小,情系百姓。市中区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紧紧围绕“小厕所、大民生”理念,...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