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物移,不为己忧为更远的抵达
●评论
□本报评论员 孙立忠
颁发“百名记者百村行”十佳作品奖,表彰首席记者、首席编辑、荣耀记者、荣耀编辑,表彰名专栏,表彰优秀通讯员,这是济南报业迎接第21个记者节的方式。
之所以要实施品牌工程,是为了扛起时代重任。
这是非比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恐慌与焦虑弥漫之际,诸多同事以及同行逆行,奋战抗疫一线,用翔实的报道释疑解惑,鼓舞士气,安定人心。
这个年份的滔天巨浪,不过是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一个注脚。时代波澜壮阔,城市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千帆竞发。
几位以写副刊文章见长的同事,前些日子创办了“海右电台”,近些天则忙着为“二安”诗词大会出考试题、写串场词、参与会务,加班加点,不亦乐乎。
这正是当下众多记者的日常。除了写稿,他们还干不少别的事,拍视频,搞直播,当主持,写文案,做标书,办活动……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调整着泳姿、增加着技能、拓展着宽度。
也是在这一年,这座城市设立了“恽逸群奖”,以此褒扬卓越的新闻人,激励更多的追随者。颁奖的日子,正在记者节当天。
奖项以“恽逸群”来命名,是济南报业人的荣光。《济南日报》的前身,是《新民主报》,而恽逸群曾任《新民主报》社长兼总编辑。恽逸群还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的发起者之一,该协会是中国记协的前身,成立于1937年11月8日,11月8日也因此被确定为记者节。过人的才华、犀利的文笔、不凡的见识、传奇的经历,让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光彩夺目的存在。面对“非楮墨所能宣”的坎坷甚至是绝境,其更是有着“不为物移,不为己忧”的坚韧与定力。
“不为物移,不为己忧”,对于当下的新闻人而言,尤其有着启示意义。乱花迷眼,乱云飞渡,压力山大,焦虑常有,在此情势下,能否不为外物所扰?能否坚定如初?能否不负记者之名?前辈已然作出示范,不妨向其看齐,纵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
新媒体时代,人人有麦克风。众声喧哗中,需要有人伫立船头窥探激流险滩,需要有人脚沾泥土深入现场,需要有人剖辨想象中的真实与事实上的真实。与喧哗同频共振,不是记者的应有价值。
新媒体时代,仍不乏沉默者。有人如米小,学不了牡丹开。有人卑微如尘土,声弱无人听。打捞沉默的声音,是记者的分内之事。
与师者、医者等一样,记者是一个常常需要与自己灵魂进行对话的职业。对话的结果,大抵是更加地明白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该不僵化的不能僵化,比如思维、文风,该坚守的必须坚守,比如理性、真挚。
不负记者之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那就意味着选择了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精神乃至生命方式,就要行走、记录,就要求真、向善,就要审视别人也经得起别人审视。
记者节里的庆祝与反思,都是为了更远的抵达。
新闻推荐
□石正一秋日的上海,潮平海阔,千帆竞发。连日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持续举行,为疫情阴霾下的世界提供了一个拓展中...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