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元局街的昔日繁华
铜元局后街
铜元局前街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王锋 摄
□尚启元
老街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符号,无论高墙那边的现代时尚如何跃动,都无法改变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因。在老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比如霞侣市街、制锦市街、剪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碧梧街……而在大明湖西南方的铜元局前街、铜元局后街,顾名思义和当年的铜元局有关。
铜元局街上有一条小河,属于生产渠。据了解,生产渠发源于五龙潭,古称小河,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历城县志》曾记载:“小河,在五龙潭迤北,蜜脂诸泉汇为溪流。莲塘蔬圃相错如绣,垂柳覆堤,游人就浴,其流北注,稍折而西入于泺水。”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小河的水发源于五龙潭泉群,一部分泉水注入西护城河,一部分流入小河,其水势可与西护城河相当。河中的青草柔长飘动,河堤两岸各有台阶,人们蹲坐台阶上洗衣服,河水如同一条玉带一般,流到了于家桥,呈现出一幅江南风光图。小河也成为街巷的分界线——河东是铜元局前街,河西是铜元局后街。对济南人来说,泉水不仅是生活,更已经超越了生活的层面,内化成一种精神文化享受。
铜元局街,狭窄的巷子,破旧的石板路,两边低矮的房屋。巷子里的景象,让人不敢相信这里就是距离繁华的泉城路不远的地方。
街上的餐厅、杂货铺装修风格都延续着老济南住所的痕迹,巷子外面是高楼林立,鼎沸喧哗的都市街道。“安静”两个字是属于铜元局街的,一旁的红砖瓦房平添了几分年代感。
关于铜元局街名字的来源,还得从咸丰元年(1851年)说起。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政府筹措军费开支,将“制钱”每枚重一钱二分改为一钱,所铸造的大钱有“当十”“当五十”“当五百”“当千”等多种,提高“制钱”面值。1854年,山东省设宝济局专铸大钱。
钱轻,容易出现私铸,为抵制私铸,新的币制——机制铜元在客观需要下应运而生。至光绪三十一年,已有10个省共20多个钱局铸造。1903年,山东巡抚周馥在西门外东流水街建济南铜币厂,也就是铜元局,次年开铸。由于大量铸造,成色不一,导致了铜元迅速贬值,济南的铜元局于1907年1月28日停铸,归并直隶省。清代铜元局存在时间很短,铜元作为一种辅币也只流通了半个世纪,但铜元局街却留存至今。
铜元停铸后,何宗莲于1903年在铜元局原址兴建山东造纸总厂(原泺源造纸厂),厂房建筑均为双坡屋顶结构,立面均有立柱加固,结构完整。这是山东第一家、全国第二家机制纸厂,是中国造纸工业的先驱。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是用它生产的钞票纸印制的,产出的画报纸被周恩来总理选定为《人民画报》专用纸……它曾见证了济南这座城市的开埠辉煌,曾是济南工业的招牌与骄傲,曾容纳了几代造纸人的辛勤汗水和一生时光。
众所周知,造纸需要水,当时南方造纸业十分发达,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是重要基础。在北方,济南的优势尤为明显。东流水街泉多水好,为发展造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以,造纸厂的最终选址设在了五龙潭北的铜元局原址。为保证纸品质量,筹建者购进的是德国产造纸机,并聘请德国工程师进行安装。1909年,造纸厂正式建成开工,定名“泺源造纸厂”,附设印刷厂,配有铅印、石印等全套设备。
直到20世纪90年代,山东造纸总厂在行业震荡中错失良机,加上资金、环保等因素,企业连年亏损,陷入困境。1999年注册成立了济南鲁丰纸业有限公司,一直到现在。
老厂区已经停止生产多年,整个厂区已经变成了鲁丰文化产业园区,厂房大都出租了出去。时光荏苒,属于造纸厂的工业时代已经过去,纸厂的老建筑则用另一种形象驻守在这座城市。我们期待它改造后重获新生,被赋予更厚重绵长的城市印记。
铜元局街的喧闹早已飘然而去,漫步在街上,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挑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找一家老饭馆,点上几道正宗的济南菜,坐在路边,看人来人往,细细品味。感受老济南的生活气息,感受这个城市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下,仍然保留着的独特魅力。
新闻推荐
本报7月19日讯(记者张茜)日前,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济南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