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 初心不变 济南市扎根基层、深耕一线医生速写

济南日报 2019-11-07 22:17 大字

郭文璐(右)与同事在入户调查的路上。(李鹏摄)陈建科(左)为儿子陈海峰讲述当年学医的故事。(时伟摄)

如今,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医生”朋友,他们身着白衣、救死扶伤,他们技术高超、妙手回春,当我们身体不适甚至遭遇生命危险时,他们总会及时出现并全力施救,守卫健康。当遇到疑难病症时,大部分人会到大医院寻求“医疗大咖”的帮助;而在日常生活中,离我们最近的是有着“店小二”精神的社区医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则是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的基础。

基层的医生与普通的市民之间关系怎样呢?他们在市民心中是什么样的位置呢?

“小区名人”郭文璐 社区虽小 志向远大

说起郭文璐,在济南市民族医院所服务的社区以及七里山社区周边可是一位名人。说她是“名人”,不是因为她有什么才艺特长,而是因为她长期为辖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居民对她认可。

“郭大夫在我们社区待了十年了,无论是谁找她,她总是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谈起郭文璐,家住七里山社区的魏大娘竖起了大拇指。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真实发生的故事。

2007年春节前,魏大娘因发烧在七里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治疗。那天下午两点多,一位年逾七旬的妇女推门而入。她找到了正在值班的郭文璐说:“郭大夫,前两天我肚子疼,在医院检查后开了些药,因为人家医院人多,建议我来咱们社区打吊针。”

拿过检查报告和药物之后,郭文璐认真地进行核对。“您这检查报告上的数据有点异常,我怀疑您肝功能有点问题,建议您还是暂停输液,回到上级医院再次检查。”

魏大娘想不明白,“上级医院让打针给打针就是了,咋还不同意呢?”春节过后,带着疑问的魏大娘陪孙女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疫苗时,再次与郭文璐聊起这件事。郭文璐告诉她,后来那位老人重新检查后被确诊为患有胆囊癌,春节期间进行了手术,由于检查及时,老人术后恢复良好。

在社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记者在社区跟随郭文璐采访期间,改变了自己“只有大医院的医生才会工作繁忙”的错误想法。郭文璐说,在她担任民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期间,最看重两个工作理念:一是要认真负责,二是要用好“中医药”。

前几年,一位55岁的女性闯了进来,喘着粗气说:“从昨晚开始我的心口就有点疼,我这刚出超市门,疼得受不了了。”郭文璐第一感觉:这是一位急性心梗病人。郭文璐赶紧让她坐下平复下心情,立即拨打了120。“我们已经给她进行了吸氧、用药和打针等处理,请尽快将病人送到医院。”后来得知,因为处理得当、及时,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恢复了健康。郭文璐对记者说:“基层医生不能只是打打针、治治感冒这么简单,我们必须对每一位社区居民负责,将隐患消灭或者控制在萌芽阶段。”

市民族医院院长张磊曾经这样形容郭文璐——“她是一位有着‘中医梦’的西医医生”。郭文璐在学生时代从未涉猎中医药学,但她深知中医药学为百姓健康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

最近,郭文璐又承担起大观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职务,这让她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

“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医疗人才来到基层,为百姓做好健康服务。”谈及将来,郭文璐信心满满。重新“上岗”的陈建科 变的是身份 不变的是初心

10月27日,在莱芜区杨庄镇石家河村卫生室,村医陈建科在给村民们看病。

陈建科今年68岁。到了这个年纪,本应安心在家,颐养天年。退休之后,陈建科却毅然接受卫生院的返聘,重新“上岗”。“干了一辈子乡医,就这么退了还有点舍不得。”陈建科说。说起从医,陈建科称得上是“赶鸭子上架”。

1968年,那时的基层卫生水平还很落后,到处缺医少药。石家河村卫生室仅有一名医生,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当时,读过初中的陈建科成了村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原本想当人民教师的陈建科正式踏上了求医路。

1970年,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陈建科如愿拿到《赤脚医生证》,成了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村里一座不足30平方米的小平房成了陈建科工作的地方:老旧的木桌上摆放着血压计、体温表和听诊器等“老三样”,剩余的空间用来存储药品——这也是卫生室的全部资产。“当时把卫生室资产清算了一下,加起来还不到80块钱。”陈建科回忆。在当时,药品是很珍贵的,像现在常见的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在那时都是稀罕药,必须向卫生院打申请才能分配到。

没有药怎么办?陈建科就在自家地里种中草药,有时还会到周边采药。“能不吃药就绝不吃药,能用中药就绝不用西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陈建科立下规矩。“放着家里的地不种,天天跟药打交道。”为此,陈建科也没少被家人埋怨。陈建科总说,干的这份工作,要对得起良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赤脚医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世纪80年代,陈建科顺利通过考核,拿到《乡村医生证》,成了一名乡村医生。

一天夜里,村东头的老李突然肚子疼。陈建科得知消息,赶紧披上衣服赶了过去。考虑老李平时就有胃疼的情况,结合临床表现,陈建科初步诊断是胃出血。容不得半点耽搁,陈建科赶紧从村里借来一辆拖拉机,往医院送去。由于抢救及时,老李最终转危为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乡亲们都说,只要有老陈在,心里就踏实多了。

2000年,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陈海峰也选择学医。从卫校毕业后,陈海峰也成了村里的乡医。身边有了帮手,陈建科的干劲更足了。

2007年,村里腾出一间80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卫生室,并按照标准进行装修,诊室、药房、治疗室等设施齐全。就诊环境得到改善,陈建科很开心,他自掏腰包购买了电烤灯、针灸火罐等设备,服务也更加完善。近年来,随着新农合、药品零差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政策的实施,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药品进价多少,就卖多少,不赚老百姓一分钱。”陈建科说。

2017年,随着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不断深入,陈建科父子又多了一个身份——家庭医生。定期查体、开展健康宣教、建立健康档案……工作量增加了,陈建科却“轻松”了许多。“过去是‘孤军奋战’,现在有家庭医生团队做后盾,工作起来更是如虎添翼。”陈建科高兴地说,“上级医院专家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会定期在村里开展义诊查体、健康宣教等活动。如果遇到危重疾病,还可以直接与上级医院联系,转诊也有了‘绿色通道’。”

今年69岁的亓大娘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感触颇深。一天中午,亓大娘在家门口和邻居聊天,突然丧失意识,瘫倒在地。陈建科、陈海峰父子闻讯赶来,并进行相关检查。经过测量,血压显示高压190、低压120。“结合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初步判断脑出血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村民的身体状况,陈建科了如指掌。他赶紧为亓大娘使用甘露醇以降低颅内压。十几分钟后,亓大娘渐渐恢复意识,为进一步抢救赢得了时间。

从事基层卫生工作近50年,陈建科已由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染霜的老者。儿子陈海峰也能独挑大梁,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都是乡里乡亲,如果有需要,我还会坚持干下去。”陈建科说。

(本报记者李鹏时伟)

新闻推荐

最早规划的中心广场,古城得拆1/4 规划专家揭秘济南城建历史,泉城广场众望所归

于书典根据记忆手绘了济南市第一个城市中心广场位置图新时报记者罗晓飞摄在济南市70年城市建设成就展上,一组展现...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