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泉城的田间地头事儿

济南日报 2019-10-05 11:34 大字

民以食为天。人们的一日三餐,“粮袋子”和“菜篮子”都靠农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

1950年,济南市开展了土地改革。至1951年6月,土改基本结束,有1.07万户(未包含当时的莱芜县)贫苦农民分得土地。1956年,全市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土地集体所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的完成,解决了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有利于对土地合理规划,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开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1958年,济南传来好消息,一项关于农业的国家重大科研成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部自行设计的大型机引TXL-3-35型悬挂式三铧犁,在济南农具厂制成。1960年,莱芜生姜还被列为全国名贵产品。

1979年6月,长清双泉公社学城大队同意将土地分给群众,全市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同年9月,全市在农村开始推行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截至1984年底,全市农村林场、渔场、农场、荒山荒滩全部实行了社队统一经营下的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

1985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全国农民田径运动会在济南举行。王舍人庄体育场当时是全国第一个由农民投资兴建的体育场。

1993年,莱芜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区揭牌。2018年,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名单中,莱芜农高区在来自全国的32个园区中脱颖而出,以总成绩第一名成功入围。园区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姜蒜产业创新创业新高地等。

1994年,作为全国最早的“亿元村”之一,当时的北园镇黄台村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北院联合办学,成为全国首家农民与高校联合兴办的大学。

2002年,全市启动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起,全市取消农业税。

2013年,长清区被列为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个试点之一;2014年,长清区307名农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认证。

乡村振兴,共建共享绿水青山。2018年,济南市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20条”。其中,10.5亿元专项用于建成105个“三生三美”(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样板村,2019年样板村基本达到创建标准, 2020年全面完成创建任务。2018年起,3年内对达到5A景区标准的县域精品旅游小镇,在省财政500万元资金奖励的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300万元奖励。

(舜网记者常雪芳)

本期“济南故事”小结:粮袋子满,菜篮子丰;绿水青山,美在田间。

新闻推荐

“‘家国同梦70年’这个主题好”

国庆假期,许多小学生来参观济南发展成就展。(本报记者赵晓明摄)自开展以来,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家国同梦...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