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梦70年’这个主题好”

济南日报 2019-10-03 11:42 大字

国庆假期,许多小学生来参观济南发展成就展。(本报记者 赵晓明 摄)

自开展以来,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家国同梦70年——济南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展”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寻找回忆、体会城市发展巨变的参观者。四个篇章展示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文字,让人们感到振奋和自豪。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实物,更是将人们带回那个年代,整个展馆弥漫着浓浓的回忆。

在展览上,一对身穿志愿者服装的老夫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老太太叫徐书萍,1944年出生,是济南外国语学校的退休干部。老先生叫赵文俊,1942年出生,是山东管理学院的退休干部。徐书萍说,“家国同梦70年”,这个主题定得好,正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之前,老百姓结婚都用布包衣服,那叫‘包袱’。”站在上世纪50年代的生活场景里,徐书萍看着几个大木箱说道,“再后来就用柳条编成的箱子,叫‘柳条包’。这些木箱子都是上世纪50年代后才出现的。”

徐书萍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工,家庭条件相对好一些,“我1969年结婚那会儿,父亲给置办了柳条包。”后来,徐书萍在东北林场工作的叔叔给她寄来了两个木制大箱子。“那时候寄木箱子是需要吉林省革命委员会盖章同意的。”她说,木箱至今保留在家中,“质量是真好,做得也很漂亮,用树皮贴在木箱表层,纯天然的纹路,舍不得扔。”

徐书萍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时候和老伴儿一同上学,今年5月1日,他们刚刚度过金婚纪念日。展馆内的一切,对老两口来说都是熟悉的、亲切的。“我们从小开始,看着一代代人努力奋斗,见证了祖国一步步繁荣昌盛的历程。很不容易,这个展览很好,让我们重温了以前的记忆。”

高低橱、五斗橱、食品橱、大立橱……一件件改革开放初期出现在市民家中的家具,把60岁的张伶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会儿年轻人结婚,家里能配上这些家具就是不错的。”张伶回忆说。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当时被称作“三转一响”。实景展台的那辆自行车,张伶也骑过同款,“1976年去王舍人下乡,来来回回,多亏了这‘金鹿’自行车。”车后座的木头架,是留给老伴儿驮煤气罐用的。“你看这上面有两道磨损,就是放煤气罐磨的。”摸着木头架上的痕迹,张伶说,“后来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煤气罐慢慢被淘汰,家家都通了天然气。”看着那台梅花牌缝纫机,张伶笑了,“我家有个一模一样的。女儿放学回家写作业,缝纫机就变成了写字台,高度也合适,还节省地方。”

时间的轨迹随着展览一步步走向上世纪80年代,父辈的经历,80后也赶上过,传承的记忆在他们身上有着更丰富的体现。实物展区内的牛奶饼干、高粱饴、上海牌手表,引起了80后阮元的共鸣。“这些都是妈妈小时候吃过最美味的食物。那时候要能吃上这些,就会和过年一样开心。”她告诉女儿 。(本报记者蔡卓男)

新闻推荐

2019年新时报秋季图书榜单

济南时报·新时报推出秋季图书榜单。这份榜单,来自编辑部的独立判断,是我们认为可以记录时代文化和思想生态的真正...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