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摇铃收集 看今朝机械作业环卫“成绩单”见证泉城美丽蝶变

济南日报 2019-09-25 14:52 大字

上世纪60年代,义务扫街的马德义大娘。上世纪70年代的女挑粪工国莲蕊。上世纪70年代,市民往地下垃圾台倾倒垃圾。上世纪80年代的清扫车在解放桥作业。上世纪80年代,人工操作脚踏清扫车。

济南市机械化清扫大队拍摄的清扫车。田鲁艺展示当年拍摄的“五兄弟”照片。

一代代清扫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见证着环卫事业的蓬勃发展。

“马家有五兄弟,同当掏粪工。”“83岁的马德义大娘义务扫街27年,分文不取。”“济南市自主研发的第一辆道路清扫车问世,还没来得及装玻璃就上路展示了”……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组组生动的故事,都被济南环卫的“老员工”田鲁艺用相机记录了下来。田鲁艺不仅记录下一张张环卫工的面孔,还记录了济南环卫事业的发展变迁,见证了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市民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2016年,济南获评国家卫生城市。这背后,更是离不开广大环卫人的坚守与付出。翻开当年的老照片,田鲁艺的回忆也如潮水般打开。

●见证:

从摇铃收集到垃圾箱出现

1977年,正在德州下乡的“知青”田鲁艺得知济南市环卫处招工的消息。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田鲁艺顺利成为一名普通的垃圾工。这一年,他只有20岁。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里,田鲁艺清运过垃圾、修过厕所,也扫过大街。

工作之初,田鲁艺被分配到济南市环境卫生汽车队工作,与同事们一起负责济南市的垃圾清运。那时的垃圾清运,靠的是环卫工走街串巷、摇铃收集。每天听见摇铃声,居民就会把装垃圾的物件拎

出来,由环卫工挨家挨户收集好再送到郊区的垃圾场。田鲁艺说,收垃圾,要做到远接近迎。“特别是遇到老人或小孩倒垃圾,要赶紧上前帮他们提。”那时,每辆清运车大约配备四五名工作人员,每天总共能收集四五车垃圾,“平均每人每天都要收一车垃圾”。

1978年左右,由于白天车辆较多,垃圾清运工作改为夜间进行,田鲁艺也成为一名夜间工作者。那时开始出现了垃圾站。所谓的垃圾站,就是找一块空旷地,在墙上写上诸如“垃圾站”几个大字。傍晚时分,附近的居民会统一把垃圾倾倒在这里,环卫工再用铁锨将垃圾铲到清运车上。

直到1979年左右龙门式地下电动垃圾台的出现,才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龙门式地下电动垃圾台采用机械化操作,垃圾台里的垃圾可直接倾倒在清运车中,环卫工无须再通过人力铲垃圾。至于如今街头巷尾广泛使用的垃圾箱的出现,已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了。

工作之余的田鲁艺还有一个业余爱好,就是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身边的同事和环卫事业的新变化。田鲁艺的摄影技术师承于自己的父亲,父亲是一名文化工作者。从小,田鲁艺就喜欢拿着相机钻研,一台老款的“华山牌”照相机曾经跟随他多年。

●记录:

马家五兄弟的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卫工人不仅工作十分辛苦,还饱受来自社会的偏见。田鲁艺说,当时环卫工人有“五难”:招工难、住房难、子女入托难、找对象难,就连洗澡也很难。让社会关注这一群体,使他们能够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是田鲁艺拿起相机,记录环卫事业和环卫人的初心。

1982年10月30日,《济南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田鲁艺拍摄的《五兄弟同当掏粪工》新闻图片,并配发短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五兄弟一度成为当时的“网红”。彼时,五兄弟中的大哥马龙泉首先加入环卫系统,由于四个弟弟都待业在家,马龙泉便说服兄弟四人一起来当掏粪工。他们肩挑粪担,为换取“众人洁”而辛勤劳动着。五兄弟中的老四马龙俊,还曾当选为山东省劳动模范。田鲁艺持续关注着这个家庭。后来,五兄弟的妹妹也当起了掏粪工,马龙泉的儿子和女儿同样选择了加入环卫大家庭。

通过镜头,田鲁艺记录了不少可爱又可敬的人物。83岁的马德义大娘义务扫街27年,分文不取;由于环卫工招工困难,当时的环卫局副局长将自己的儿子送来当环卫工;还有女挑粪工国莲蕊,不怕脏、不怕累,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变迁:

环卫工收获关爱与尊重

从昔日要跳入粪池用铁铲挖粪,到如今机械化吸粪车的使用;从原始的垃圾站、土建垃圾楼,到一座座垃圾中转站的建成……田鲁艺的镜头记录了济南环卫事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泉城美丽蝶变。1978年左右,环卫系统自主研发的第一辆道路清扫车问世,环卫员工们异常兴奋,车辆还未来得及装玻璃,大家就迫不及待地驾驶着清扫车向市民展示成果。田鲁艺跟随清扫车,拍完了整整一张胶卷。如今,人工操作逐渐被自动化、机械化所取代,环卫工的劳动强度有所降低,工作环境也不复往日恶劣。

技术改进的同时,还有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市民对环卫工身份的认同和尊敬。过去在马路上,市民随手扔垃圾,甚至一边嗑瓜子一边扔瓜子皮,都是常有的事。而如今,济南市民的素质肉眼可见地提高了,已经很少有人再随手扔垃圾。

长期在环卫系统工作,田鲁艺曾经亲自参与过为被打骂的环卫工人讨公道,这份经历让他深感痛心。而如今,环卫工人已经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爱和认可。不少街边门店或是社区都设有环卫工歇脚点,寒冬或是酷暑,大家还会为环卫工人提供热水、绿豆汤。

当下,在环卫系统最流行的莫过于垃圾分类。谈到垃圾分类,田鲁艺说,这是件很好的事情,更有利于环保事业。“不过习惯的改变不容易,要想让市民顺利接受,还需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深入人心的宣传。”

1990年,田鲁艺调到历下区委宣传部新闻科,离开从事了十多年的环卫工作,但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这些年来,田鲁艺拍摄的相关题材图片多达千幅,作品多次登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

田鲁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些图片,了解济南环卫事业的发展历程,体会一代代环卫人的艰辛与执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广大环卫人“舍得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值得来自全社会的尊重。(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 刘阳 赵晓明 张有水 部分老照片由济南报业影像档案馆提供)

更多文字、视频、图片内容,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新闻推荐

“泉信”彩立方:赋能城市,共同成长

“泉信”彩立方项目启动仪式新时报记者谢永亮王汗冰摄讲诚信、重信誉向来是济南的“金字招牌”。如何将诚信精神...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