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供销社那三年 乡村记忆

烟台晚报 2019-08-17 11:01 大字

王才顺

1971年至1973年,我在招远(县)大秦家供销社任文书。短短三年时间,却成了我一生最留恋的一段时光。

白糖包得像砖头

那时供销社职工的工作量很大,尤其是食品门市部,糖果糕点之类全靠人工包装。有时实在忙不过来,供销社副主任黄汝媛就组织各店组和后勤人员利用晚上过去帮忙。大家凑在柜台边,有的称,有的包,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食品包装是个技术活儿,桃酥、饼干、糖果还好些,最难包的是白糖。那时打包用的是包装纸。纸的尺寸是固定的,一张纸包一斤糖,正好,如果手艺不精,勉强包起来,也容易散漏。黄主任提议大家开展包糖比赛。我不会包,就去称糖,称好一斤,倒在包装纸上,由同事去包。限定时间一到,会计清点了一下,黄主任和任经理各包了50包,数量最多。大家评定,还数他俩包得质量最好,每包都是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像块小砖头一样结实。我很好奇,黄主任那么忙,她什么时候学会了包糖的绝活儿?任经理说:“她一有时间就到门市部站柜台,我的技术也被她学去了。”

这件事让我深受触动。我主动和生产资料门市部联系,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他们那里站柜台,帮着卖货。这个门市部经营的大都是些笨重的农资用品,顾客有时一个人搬不动,我就帮他们抬到小推车上,绑好。卖的若是化肥、农药,要向顾客讲清楚用法、用量。这段经历,让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不能破了规矩

那个年代,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座钟,小到鸡蛋、白糖、烟酒、手表、布匹、棉花等,都是凭票供应。有人可能觉得,这些紧俏商品,商业系统的人近水楼台,买起来可能并不费事。事实并不是这样。

单位招工、发展新党员,照例要进行政治审查,还要对其主要社会关系进行调查。这项工作是由我承担的。按规定,两年后我才有资格买自行车,可下乡调查没有自行车又不成。我只能三天两头借同事的用,借的次数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一次,姜主任对我说:“小王,按工作需要你确实需要自行车,但你还不到买车时间,我也不能破例让你先买,定了的制度不能随意改动。今后,只要我不外出,你就骑我的车子。”

一天,会计徐占温对我说:“看你天天为借车的事发愁,你的工作没有车子还真不行,这样吧,按规定今年8月份我就可以买车子了。我的指标你先用,到了后年,你的指标我来用。”见徐会计这么慷慨救急,我非常感动。“论工作你比我需要,我下乡的机会少。”徐会计说。就这样,我提前买上了自行车。

一次,一位很要好的初中同学找到我,说他因病做了手术,需用几斤白糖调养。看他那着急的样子,我不忍一口回绝,只好硬着头皮去找食品组的任经理,让他想办法。他想了一会儿说,他和小李的糖票还没舍得用,可以先买两斤用着。我忙说:“太好了,下月用我的糖票再给他买一斤。”最后我们就是用这个法子为我同学救了急。

月下送化肥

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生产资料供应主要由供销社负责。可到了农忙季节,生产队忙于抢收抢种,有时实在抽不出人手过来买农资。

1972年6月下旬,套种的玉米已有半尺高,恰好下了一场透雨,正是玉米追肥的大好时机,却迟迟不见老秦家大队来购化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供销社领导当即决定,当晚送货上门。

那天晚上,皓月当空,明亮的月光照亮大地。各店、组、门市部除留下一人值班外,其余人员一齐出动。一辆马车,十几辆小推车,三十多辆自行车,齐刷刷地摆满仓库大院。我清点了一下,马车装了40袋(每袋100斤)化肥,每辆小推车装4袋,自行车每辆一袋,共计117袋。装车完毕,带队的李副主任一声令下,车队浩浩荡荡向老秦家村进发。

老秦家村离供销社将近10里地,有些路段很窄且坑洼不平。男职工带一袋化肥不太费力,女职工遇到沟沟坎坎,要跳下车子推着走,因重量全在后座,车把掌控不稳就会摔倒。当走到小秦家村西时,遇到一沟坎,一上一下有十多米,男职工不下车子也能过去,女职工不敢骑着过,只好推着走。刘志芳在女职工中算泼辣能干的,她自恃技术高明,骑着车子直冲过来,就在上坡的一瞬间,由于车速过快,车把掌控不稳,“扑通”一声,连人带车摔出老远。大伙赶忙把她扶起,一看,裤腿摔破了,膝盖流着血,车把也摔歪了,前轮有些扭曲,看来是不能继续前行了。只好安排她留在原地,等后面的马车上来,坐马车进村。

大队书记早就在村口等候,送货的车队一到,他立即安排人帮着卸车,还让一户社员烧了绿豆汤给我们喝。他说:“这几天白黑忙着麦收扫尾,也顾不上去进化肥,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帮了我们大忙。”

返回的路上,女职工都累坏了,连人带车全都上了马车。赶车的薄师傅是个老把式,在供销社赶车十多年,天天赶着马车到县城进两趟货,供销社经营的所有商品都是他用马车拉回来的。见这么多人坐上他的马车,薄师傅也挺带劲的,时不时将马鞭向空中一甩,夜空中一声脆响,两匹枣红马四蹄腾飞,车上的女职工嘻嘻哈哈地说笑,皎洁的月光洒在人们的笑脸上。那真是个美好的夜晚。

上门收鸡蛋

那时没有养鸡场,鸡蛋只能从农村社员户中收购。社员自产的鸡蛋,不能到市场上交易,只准卖给供销社。每户饲养的蛋鸡数量有限,一般是三五只,顶多有十几只,一个月产不了几斤蛋,农民没法及时到供销社出售,我们就上门去收购。

白天,农村是家家关门,户户上锁,只有中午才家中有人。7月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地面像下火一样灼热。吃过午饭,我们分组赶往各个大队。远处的骑上自行车,近处的推着小车,每人戴一顶草帽,一般是两人一组,一人称蛋,一人付款。

我和生产组的王仁成会计到山子后村。只有3华里的路程,一会儿就赶到村里。先和村会计取得联系,他主动给我们当向导。从村北头开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收购。炎热的夏天,村里人都习惯光着脊梁,就连一些已婚妇女也不穿上衣。为了防止遇到尴尬场面,每到一户,都由大队会计先去敲门。屋里应声后,会计就说:“供销社下来收鸡蛋,快准备好,拿出来卖。”说完,再去敲下一户。这时,上一户的社员已拿着鸡蛋出来了。我称好蛋,王会计立马口算报出价来,并把钱付给社员。有的社员不好意思地说:“大热天的,鸡也不愿下蛋,我一个不留都拿出来了,别嫌少。”有的还热情地让我们进家喝水。虽然我俩头上冒汗,干渴难耐,但为了赶进度,便谢绝了人家的好意,马不停蹄赶到下一户人家。

就这样一家一户地收,当收到村南头一户人家时,一位中年妇女提着满满一篮子鸡蛋出来了。我一阵惊喜:怎么这么多?她笑着说:本来想月底去济南看儿子,借遍了亲戚家里的鸡蛋,共攒了这么多。不想他来信说,要到外地出差,让我别去了,我攒着也没用,就都拿出来了。我高兴地连忙给她称好,共21斤。这可是从来没遇过的卖蛋大户,一般人家都是三五斤,超过10斤的都很少。

返回的路上,我俩都很高兴。这天中午一共跑了52家农户,收购鸡蛋230斤,是我们下乡收蛋数量最多的一次。我推着小车在前面走,王会计在后面跟着。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路面都烫脚,虽然戴着草帽,但脸上的汗水都动了流,衣服被汗水粘在后背上。走着走着,王会计得意地哼起了小曲。要知道,我可从没听见他唱过什么歌哼过什么调。不用问,老头子心里高兴嘛。

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仍十分怀念那个风清气正、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年代。

新闻推荐

历城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中学习

本报8月16日讯(记者张敏)今天上午,历城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集中学习暨“初心第二讲”活动,这是按照市委关于“不忘初...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