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文昌街道抓住“四新”牛鼻子构建“一村一品”格局传统农业换动能 乡村振兴谱新篇
一株小小的多肉植物能产生多大效益?在长清区文昌街道的这个多肉基地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500多万元;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能卖多少钱?在位于文昌街道的黄河岸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100元;看牡丹花开何必去远方,来文昌街道你就会发现,这里的牡丹同样动人……
说起文昌街道,熟悉这个地方的市民肯定知道,这里是长清区委、区政府驻地。虽然是机关驻地,但文昌街道的现代农业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从“新模式、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以下简称“四新”)这四个新动能的重要元素入手,文昌街道的乡村振兴就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中铺陈开来——
4月5日,文昌街道水泉村多肉植物基地里一派繁荣景象。与其说这里是植物基地,倒不如说这里是育种基地更确切。基地负责人王炳鑫介绍,这里应该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多肉植物种子培育基地。从这一个基地,就可以发现新技术拉动农业实现种植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之一——品种培育(研发)上的转移。原来,和许多爱好者一样,王炳鑫的多肉产业也是从自家阳台开始的。渐渐地,自家的、亲戚家的阳台都满足不了他爱好多肉的心,他便来到文昌街道流转土地搞规模种植。种着种着,他发现了育种的乐趣,便和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一起探讨育种技术。在他看来,多肉育种不仅是个技术活儿,还需要与时间赛跑。多肉的品种更新较快,“当我看到市场上都是‘罗宾’时,我就知道得马上进行下一个品种的育种了”,王炳鑫介绍,去年仅靠销售“罗宾”这一个品种的种子,他就盈利200多万元。而去年,靠销售多肉种子,公司盈利500多万元。这可比卖一盆3-5元的多肉植物强多了。
若是你想在文昌街道来一场乡村游,那么,这个季节最适合去荆庄村金箭山脚下看牡丹花了。“香玉”“初乌”“金阁”……70多个品种的牡丹在这里竞相绽放。其中有不少品种是从日本引进的。该基地的技术人员还在忙着牡丹品种的育种,目前基地培育出的第一批种苗已经开始试种。而在此之前,该基地培育出的“欧月”已经被制作成鲜切花大规模走上国内外市场。
育种技术在多肉基地和牡丹基地的应用让他们找到了做农业的“七寸”,并让他们乐在其中。而如果你来到紧靠着黄河岸边的新五村,你就会发现新型销售模式的威力。和市面上卖的鲤鱼不同,这里的鲤鱼可是地地道道在黄河水里长大的鲤鱼。除了有“黄河鲤鱼”的招牌,这里的鱼还有不一样的卖法:那就是把鱼放在黄河水中包装在手提袋里按条卖——一条鱼100元。别看比起市场上的价格高一大截,这鱼可不愁卖。由于和水一起打包,里面的鱼能活一周。许多客户过年过节时甚至从这里买鱼寄到外地,给亲朋好友一个“年年有鱼”的好彩头。
在文昌街道,有的村庄已开始试水深加工和发展新模式,向第二产业延伸。比如,西李村无公害山药产业种植规模已达900亩。去年西李村投入400万元建成山药深加工生产线,生产保健产品“山药面条”“山药粉”和“山药保健酒”。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还能稳定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利、农业增效。
村庄特色产业的推广和发展不可能一路畅通。遇到困难,如果仅靠从业者的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街道的“操心”格外重要。就拿袁庄村的甘蓝种植来说,技术薄弱问题一直制约着甘蓝种植产业的发展,为此该街道邀请技术员到田间地头“一对一”解决菜农难题。别说,专家上门指导,效果立马显现。去年该村甘蓝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一,平均每公斤价格上涨一元钱。随着甘蓝产业逐渐有了起色,袁庄村10多个贫困户成功脱贫“摘帽”。为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成效,解决农民“技术荒”难题,该街道邀请专家为各村产业“号诊把脉”,对症下药,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今年我家石榴每棵产量提高了20公斤,明年我还要多栽几棵。”前三村一贫困户去年参加了村里的种植培训班,今年院里的5棵石榴树为他带来了2000元的收入。在红彤彤、挂满枝的石榴中,他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应用与延伸,让这样一个街道的乡村产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放眼望去,在广袤的田野中,新旧动能转换的力量正让这里呈现出不一样的格局: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文昌街道积极引导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品牌产业,已经形成孙庄村“鸿之源”草莓、新周村的水果萝卜、陈庄村的白皮松基地和立添食用菌、西李村的山药产业、东齐村的泰兴农庄樱桃和汇侨苗木基地等一张张特色产业名片,并逐渐形成主导产品拉动,配套产业发展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 (本报记者 邵明红 通讯员 程玉霞 亓航)
新闻推荐
一个月两次伤人 线缆入地还有几道坎 因条件限制,市区部分主干道仍有“空中蜘蛛网”
市中区一城中村内空中蜘蛛网不少。图片均由首席记者...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