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展馆“勾”出乡愁 这个村七成村民成了村史“研究员”

大众日报 2019-04-09 09:46 大字

□本报记者于向阳本报通讯员刘大伟

3月17日,记者在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黄庄一村自己建成的黄庄起义纪念馆参观,见到一把抗战时期珍贵的冲锋号。这把号是元宵节前一天,一位陶老板捐给纪念馆的。

建馆一年多来,黄庄起义纪念馆不时收到很多人送来的“老物件”。50多岁的谷有胜是村里的文化人、也是村史重要编纂人之一。他感慨道:“自从有了这个馆,把全村老少爷们儿的乡愁记忆都‘勾’起来了。无论走在哪,坐下就开始聊过往、拉村史。”

黄庄一村,326户1008口人,村民80%住上了楼房。伴随城市化进程,位于钢城郊区的黄庄一村也通过旧村改造和社区建设逐渐融入城市。村党支部书记房立永逐渐发现,村民居住环境好了,但邻里交往少了,对老村的认同感也在淡化,4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能讲出村庄的历史过往、来龙去脉。

2017年年初,原莱芜市将村史馆建设列为为民办的十大实事之一,房立永感到这是一个契机。

“抗战时期,我们村曾发生过黄庄起义,能不能利用这次机会好好挖掘一下咱村的红色历史,也给子孙后代留个念想?”一次党员会上讨论建村史馆的事,有老党员提议。

很快,村委就成立了6人组成的编纂委员会。在两个多月的资料征集中,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其中,提供各类实物和文图资料等。编纂委员会成员查阅了各种资料50多部,走访淄博、滨州等6个市,行程1000多公里,与北京、深圳等10余个省市的人员进行联系、沟通,记录誊抄文字8万多字,拍摄照片1200多张,收集名人资料、遗物、历史文物50多件。最终,建馆之初9万元预算,到落馆时投入了55万多元,但所有的村民都认为“值了”。

74岁的村民谷家禄已经记不清来了多少批参观者了。作为一名退伍的老党员,一名参加过抗美战争的老兵,如今他又多了一重身份——村史馆讲解员。“这是大好事,让年轻人知道老一辈的生活,才能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也是听着老一辈人的故事长大的,就应该把经历讲给下一代,代代相传。”

87岁的村民马庆山在村史馆看到他叔叔参加革命的故事时痛哭失声,“后人没忘了老一辈,这钱没白花。”自乡村记忆馆建成以来,接待参观者已超过3000人次。村里很多年轻人参观后,普遍感到很震惊,原来“老家”有着这么多故事,觉得自己是个有根的人。

随着整理工作的深入,村“两委”也开始有意记录村里的当代人当代事,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孩子见义勇为……这些都被一一记录下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建设乡村记忆馆就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房立永说。围绕“记忆”主题,突出“乡愁”内涵,该村在整理村史、挖掘红色故事过程中,将村史馆和黄庄起义纪念馆建设融为一体,打造成内容更为丰富的乡村记忆馆,并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教育基地。

如今,逢年过节,社区居民往往全家出动,专门来到这里“寻找记忆”,他们细细地品味村史馆里一件件老式的生产生活用具,回味着战争年代的往昔岁月。随着对村庄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认识,房立永称,现在7成以上的村民都成了村史“研究员”。

新闻推荐

护理失能老人别忽视“专业性” 照顾不当或导致老人状况恶化

王兴福老人可以用拐杖走路了,20多天前他在家还事事由他人代劳。近日,电视剧《都挺好》迎来大结局,明玉因苏...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