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因何事想趁早归隐江湖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聪颖早慧,七岁时写《牧童》诗,八岁时写《送人赴举》诗。黄庭坚两次为乡试第一,治平四年进士及第,熙宁五年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除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
元丰五年深秋的一个傍晚,黄庭坚登临县城东边的快阁观览,写下七律名篇《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黄庭坚说:“子美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既是对杜甫等人的推崇,也是黄庭坚的夫子自道。“无一字无来处”“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正是黄庭坚诗歌的一大特色。在《登快阁》中,这一特色尤为突出。
百姓苦不堪“盐”
“痴儿了却公家事”,典出《晋书》。西晋惠帝时,外戚杨骏辅政,权倾朝野。尚书左丞傅咸屡次上书直言朝政弊端,又给杨骏写信切直讽谏。杨骏的弟弟杨济与傅咸友好,便给傅咸写信说:“天生痴呆”的人做官,总想着了却官事。其实,官事是不容易了结的,只有装痴作呆才能快乐。
黄庭坚说自己是这样的“痴儿”,今天“公家事”总算了却,这才登上快阁欣赏晚晴。有人把“了却公家事”解作“处理完了一天的公务”,似乎欠妥。如果这样解释,那是不是每天下班后都可以登快阁?可见,这里的“公家事”并不是日常公务,而是另有所指。
那么,黄庭坚了却的“公家事”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北宋县令最主要的“公家事”就是为朝廷收取赋税。当时,王安石二次罢相赋闲江宁(今江苏南京),新法的弊端日益显现,国家财政极度困难。朝廷便于元丰三年下令增销官盐配额,各地新增收的盐款全部上缴朝廷。
一般来说,官盐比私盐质次价高,但官府规定百姓必须购足定额的官盐后才能购买私盐,否则就会受到惩处。苏轼就曾讥讽盐法的峻急:“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江西销售的官盐一向是淮盐,如今又要在原销售定额之外增销广盐,这使得本来已不堪重负的百姓更加苦不堪“盐”。黄庭坚这个地方官所要了却的,正是这样的“公家事”。他到任的第一年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到下面“劝盐推新令”,结果发现百姓竟然淡食无盐,家中更是一贫如洗。对这些穷到骨头的百姓进行搜刮征求,情何以堪?小吏为完成收缴任务,竟然用鞭子抽打那些交不上钱的百姓。想到这些,黄庭坚真想弃官归隐。
梦幻是现实的变相投影。从中,我们可以隐约感知到黄庭坚之前的考课可能不佳。毕竟是头一年,总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第二年可就不是新官了,必须完成赋税的征收任务才行。因此,这年三月,黄庭坚便深入山区配售官盐。
在那里,他目睹了百姓的悲惨生活:“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无人迹”“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不仅很多农户的门前小路上长满了苔衣野草、荒无人迹,而且以前是有米无盐,如今连米都没了。于是,诗人感慨:“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希望统治者不要强行搜刮,因为杀鸡取卵后必无卵、竭泽而渔后必无鱼,不如给百姓留条活路,使他们得以休养生息,子孙能够绵延不绝。否则,百姓都死光了,朝廷还能驱使谁呢?
黄庭坚清正廉洁,践行轻徭薄赋、勤政爱民。他曾书写《戒石铭》镌刻在县城的戒石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征收赋税的时候,也“未尝督责百姓甚急也”,赢得了理解和爱戴。从三月到八月,黄庭坚深入山区四处奔波,总算了却了“公家事”,这才登临观景,得以放松一下。
诗人心地坦荡
“快阁东西倚晚晴”,很多选本对这句没有加注,可能以为句意简单无须再注。其实,这是全诗中最难理解的一句。
“倚晚晴”并非倚靠着晚晴。“快阁东西倚晚晴”省略了一些词语,补上就是“(登)快阁东西倚(栏)(赏)晚晴”。“倚”和“晚晴”既不是动宾结构,也不是其他结构,二者只是挨在一起的词结而非词组,更非超常搭配。
这句中的“东西”,也很容易误解。《黄庭坚诗词选》解释为“自东到西,从西到东,要尽情,尽兴观赏”;《黄庭坚诗词赏析集》解作“东西徘徊”;《黄庭坚诗选》注为“时而东时而西,来往观赏”。其实,这里的“东西”并非实指东方西方,而是代指四方。现实中,诗人是不可能只看东西面而不看南北面的。把“东西”解作“四方”,在训诂上也是有根据的:《汉语大词典》“东西”条第四个义项就是“犹四方”。
颔联是对所赏晚晴的具体描写,由远及近,先高后低。群山上树木的叶子已经落尽,天空显得更加高远。诗人尽情欣赏晚晴的美景,从夕阳西下到明月当空,一道清澈的江水把月光映照得更为明亮。李白诗云:“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柳宗元诗云:“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高。”黄诗颔联正是由此化出。“落木千山”,表明时令当在深秋;“月分明”,推断在农历十五前后。由此来看,该诗当作于农历九月十五前后。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诗的颔联正是以景写情、情寓景中。“落木千山天远大”,而自己这个“痴儿”也了却“公家事”,如释重负,心旷神怡。“澄江一道月分明”,说的是诗人坦荡的心地,正像这澄澈江水映照的月色一样明亮。诗人之所以要表明自己心地光明,是因为他在“乌台诗案”中被诬陷而受到牵连。这里既是为自己申述,也是为知己苏轼鸣不平。
“佳人”当指苏轼
颈联由外转内,由颔联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转为对内心世界的叙述,慨叹知音不再,只能借酒浇愁。“朱弦已为佳人绝”,典出《吕氏春秋》。朱弦指琴弦,佳人喻知己。黄庭坚说自己把琴弦弄断、不再弹奏,也是因为没有赏识自己的知音了。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进一步袒露心迹:“当时朱弦写心曲,果在高山流水间。”可见,黄庭坚确实遇到过知音,只是如今知音不在了。
那么,这个知音究竟是谁呢?我们可以从黄庭坚的其他作品中推测出一些信息。《玉芝园》诗云:“爱君雷氏琴,汤汤发朱弦。但恨赏音人,大半随逝川。”由“但恨赏音人,大半随逝川”可以推知,黄庭坚所说的“赏音人”并非一人。《观化十五首》又云:“故人去后绝朱弦,不报双鱼已隔年。”此诗作于熙宁元年,当时黄庭坚24岁。这里的“故人”指的是李询。两年前,黄庭坚再赴乡举,诗以《野无遗贤》命题。主文衡者庐陵李询,读到诗中两句“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不禁击节称赏,称赞“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黄庭坚写《观化十五首》时,李询可能已经故去,因此才说“故人去后绝朱弦”。
结合各种资料来分析,“朱弦已为佳人绝”中的“佳人”当指苏轼。熙宁五年十二月,苏轼任杭州通判,因筑堤之事到湖州拜见黄庭坚的岳父、杭州知州孙莘老。在那里,他读到了黄庭坚的诗,“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
元丰元年正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赴任途中经过济南时,拜访了黄庭坚的舅舅、齐州知州李公择。李公择拿出黄庭坚的诗文请他是正,苏轼大为赞赏。黄庭坚得知后,便于二月致书苏轼,并寄去《古风二首上苏子瞻》。苏轼在《答黄鲁直书》中称赞“《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并“聊复次韵,以为一笑”。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六月,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的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摘引苏轼诗文中的某些句子断章取义,上表弹劾苏轼讥讽皇上,罪大恶极,应处死刑。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监狱。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贬苏轼为黄州(今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不能随便离开,也无权签署公文。
在这场“乌台诗案”中,有29位大臣、名士因收藏苏轼的讥讽文字受到牵连,王诜、王巩被发配,苏辙被降职,张方平等人各罚红铜30斤,司马光、范镇、黄庭坚等人各罚红铜20斤。由此,黄庭坚在《玉芝园》中才感叹:“平生有诗罪,如痼不可痊。今当痛自改,三衅复三湔。”
“乌台诗案”中,苏轼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政治前途基本没戏了。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中,黄庭坚哪里还敢再弹什么高山流水了?
“与白鸥盟”终未成真
善鼓琴者自绝朱弦,实属无奈,因此整天跟阮籍似的白眼向人、郁郁寡欢。《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典出《晋书·阮籍传》。阮籍会作青白眼,见到世俗之士就使黑眼珠藏而不露,全用白眼珠对人。阮籍为母服丧期间,嵇喜前来吊丧,阮籍就用白眼珠对他。白眼珠当然看不见东西,也就“目中无人”了。嵇喜很不高兴地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来看他。阮籍很高兴,就露出了黑眼珠。
诗人今天了却了“公家事”,登上快阁欣赏晚晴,顺便喝上几杯美酒,这才瞪起眼睛、露出黑眼珠,表现出喜悦之情。可醒酒之后发现,借酒浇愁的结果是愁更愁——虽然今年了却了“公家事”,但以后的“公家事”又如何了却呢?还不如趁早乘坐“万里归船”,吹着长笛归隐江湖,与白鸥结伴为友。
“万里归船”,暗用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至于“弄长笛”,则是因为长笛“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喻意,致诚效志,率作兴事”。
“此心吾与白鸥盟”,既是化用杜甫“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名句,又是暗用《列子》中的典故——“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到)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白鸥不像人那样机心诡诈,黄庭坚愿与白鸥盟而不愿做官,是对官场尔虞我诈的讽刺。
对当时社会黑暗和宦海险恶的认识并非始于作诗当日,黄庭坚归隐江湖的想法其实由来已久。早在熙宁元年,黄庭坚就在诗中写道:“安得酒船二万斛,棹歌长入白鸥群。”这与《登快阁》尾联简直就是同样的话再说一遍。
归隐江湖说说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殊非易事。如果家里没有田产,归隐之后如何生存呢?因此,黄庭坚归隐的牢骚语虽然说了无数遍,但最终也没能兑现“与白鸥盟”的诺言。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甲子,黄庭坚逝世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终年61岁。
这首七律诗,短短56个字,信息量很大,又拿捏得恰到好处,可谓兀傲奇崛、精切无瑕,思想与艺术“二美”并具,风骨与情韵“熊鱼”得兼。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的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其列入选修篇目,真是慧眼识珠。
(文/张立华来源:《解放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2月19日讯(记者黄佳杰通讯员申庆)近日,济南市东方双语实验学校2017级八班的“雏鹰小队”来到历下区燕山街道和平路...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