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的“济南担当” 济南改革典型案例系列展播之一
编者按 改革永远在路上。纪念历史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新的历史。为继续解放思想,沿着改革之路持续向前,从今天起,改革路上的“济南担当”——济南改革典型案例展播专栏开通,陆续刊发最近两年创新于济南并已凸显成效的典型改革案例。
案例一 告别审批“马拉松”
济南市实施“拿地即开工”改革
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以“山东省济南市‘加减并重’,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开工”为题向全国推广。12月10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发专题报道:《营商环境调查——告别审批“马拉松”》,为济南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叫好。
案例源自今年7月26日,济南市出台《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国率先实施“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改革。
拿地即开工是指:企业按照自愿申请、承诺守信为前提,通过分类审批,实行容缺受理,确保工业项目从取得使用土地批准文件到获取施工许可证为止,政府审批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
“拿地即开工”以制度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通过“减审批、并环节、优流程、缩时限、强服务、重事后、一平台”等举措,着力做两个“减法”和两个“加法”,解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存在的“环节多、前置条件多、时间长”等突出问题,压缩建设项目落地时间。
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一是改进审批模式。由所有类型建设项目按照一个流程办理审批,改为实行分类审批,避免“一刀切”。二是精减审批环节。将原来项目开工前的立项、工程规划、施工图联审、施工许可4个审批阶段,整合简化为设计方案联合审查、施工许可2个主要阶段。设计方案实行联合审查方式,同时将消防、人防设计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查,由纸质材料审查方式改为数据化审图。三是完善审批机制。建立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人防审核、消防审核、施工许可证核发等手续同步受理、依次发证的工作机制。将施工许可证核发改为形式审查,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安全施工措施备案、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备案合并办理。明确对社会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可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不再强制要求进行招投标。
在审批时间上做减法。一是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对29个审批服务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减少项目开工前的前置条件。二是实行区域综合评价评估制度。在各功能区、开发区和连片开发区域,对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雷电灾害评价、节能评估、文物考古调查勘探、交通影响评价、泉水影响评价等9个评价评估事项,实行区域综合评价评估,评估成果区域内建设项目共享共用。变建设单位“逐一”编报,为按区域“统一”编报。三是“全链条”下放审批权。向主城区6个区下放审批管理权限,实行在哪一层级立项,项目后续报批所有手续就在哪一级“全链条”完成,进一步减层级、压时限。四是大力推行并联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同步实施多评合一、联合测绘、施工图联合审查、联合勘验、联合验收等,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
在监管创新上做加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从重前置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协同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和监管方式创新。进一步落实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对经发现存在承诺不兑现或弄虚作假等行为并查实的,采取整改、撤销许可或禁止选择告知承诺制的惩戒,记入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单,降低信用等级,确保告知承诺制度落实到位,推动政府部门管理真正转向宽进严管。
在审批服务上做加法。强化前期咨询服务,在项目尚未进入正式审批程序前,采取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超前精准服务和专业化指导,便于做好审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由各部门分别受理审批,改为实行“四个统一”,即统一窗口受理、统一编码分发、统一办理出件、统一监督管理。改革前,申请材料多达375个;改革后,均采取“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方式,申请材料大幅度减少到50个以下。
“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实施以来,全过程办理时限压减50%以上;设计方案联合审查阶段,受理工程建设项目29件;施工许可阶段,通过实施承诺制发放施工许可证183件。
案例二 “聘”出干部活力来
高新区用“企业化管理”赋能创新创业
济南高新区以问题为导向,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目标,全面实行体制机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分配机制,全区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企业落户爆发式增长,连续2年新增市场主体增幅超过35%;2017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今年再创历史新高;在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11位,连续两年提升4个位次。
“全员聘任制”让能者上庸者下
打破行政事业编制及身份界限,推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实施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行编制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与合同聘任相分离、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相分离的“双轨运行”,干部管理方式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人岗相适”原则贯穿岗位管理始终,近190人高聘到重要岗位,11人退出管理岗,9名干部因不胜任被调整。全员聘任、岗位管理打破身份壁垒,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者上、庸者下成为常态。
KPI考核绩效管理杜绝“混日子”
在全国率先将企业KPI考核引入政府机关,管委会机关、园区、街道办事处、学校全面实施全员KPI考核。按照部门(单位)、个人工作目标的高低、难易程度以及与管委会关键绩效指标的关联度,实行“重亮难”工作价值系数评价,赋予部门(单位)和个人工作目标价值系数0.51.5。管委会、部门、个人三级KPI指标让考核到岗到人,人人扛指标、个个有压力。实行考核结果强制分布和“末位”管理,以业绩论英雄,2016年和2017年分别有65人和62人被列为“末位”。KPI考核实现了干部考评方式由“主观评价”向“量化评价”的转变,考核结果作为职务和薪酬调整、岗位变动及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忙闲不均、不干事、混日子的现象得到有效扭转。打破“铁工资”实行“活薪酬”
突出“岗位、业绩、能力”定薪原则,实行全员绩效工资制,考核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实现了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
高新区在“企业化”管理道路上的“上下求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高新区模式”。“企业化”管理激起高新区干事创业、创新发展的一潭活水,为政府机关真正打破“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待遇能高不能低”的体制障碍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为高新区生态赋能发展、加快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奋斗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案例三
集体一等功是这样炼成的
历下区用“法治生态”护航改革发展
近年来,历下区司法局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助力全区形成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的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态”。2018年3月份,历下区司法局被司法部授予“集体一等功”,成为今年以来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司法行政单位。
“群众互助”解决个别难题
深化法治先行理念,营造依法行政生态。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完善《党政联席会议规则》等工作规范,把调查研究、法律咨询等作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加强法律顾问建设。在全区49家律所中,遴选素质高、业务强的律师担任机关事业单位法律顾问,着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管理和办事的能力。加强重点项目法治保障。成立党员律师组成的律师顾问团,为辖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供全程法律服务,特别是在中央商务区拆迁工作中,首创性地通过“群众互助”法律方式解决个别拆迁难题,有效保障了拆迁工作的顺利高效完成。
好平台营造好生态
实现平台共建联动。健全“区有法律服务中心、街道有法律服务站、村(居)有法律服务室”的公共法律服务组织网络,打造“智慧历下司法”网络平台,升级148法律服务热线,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成立全省首家区级人民调解员协会,建立全省首个调解专家顾问团,成功化解“三联彩石山庄”群体维权纠纷,在全国开启人民调解直接参与调处重大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的先河。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96家、联络点109个,打造“一站式”“一条龙”“援调对接”“援矫对接”服务平台,办理援助案件3346件,挽回损失近亿元,数量连续9年排名全省前列,群众满意率100%。
法治宣传采用“体验式”
在全国率先提出“法治六进”。2015年,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法治六进”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由“法律六进”向“法治六进”转变,实现运用法治实践开展普法教育的转型。创新开展“体验式”普法宣传。建成全国首家“宪法主题公园”,打造全国首家以法律援助为主题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建成44个社区法治文化普法室,开展宣誓活动等350余场,受众75万人次。拓展全媒体“互动式”普法宣传。建设线上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集图文、声光为一体的线下宣传教育中心,制作预防青少年犯罪等微电影30余部,形成“电视讲法、电台说法、报纸释法、网上学法”的立体普法新格局。
新闻推荐
12月14日下午,中共济南市温州商会党支部与民建济南市委直属六支部,在连城广场十二楼温商商学院,成功举办了联谊活动。民...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