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 真正做到无人驾驶,可能还得20年

济南时报 2018-11-03 14:12 大字

李德毅在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会上发言

今年4月,中国重汽无人驾驶电动卡车首次亮相,在天津港运输集装箱,成为“济南制造”的骄傲,其背后的技术支持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11月2日,李德毅应邀来到济南,参加中国国际智能制造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智能机器人大会,与来自国内外数百名制造业大咖分享了他眼中的未来汽车。

李德毅坦言,目前自动驾驶成为全球的风口,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企业、新兴行业,还有一大批创新创业青年,都看好自动驾驶,乐此不疲。

虽然自动辅助驾驶能力越来越强,但还需要人对事故负责任,要驾驶人保持注意力随时接管。投入使用的自动驾驶汽车也仅限于特定的作业场所,离真正上路、应对各种复杂状况还差得很远。李德毅认为,无需驾驶员的自驾驶,必须能像人一样具有学习能力,能应对各种边缘工况,也就是说,无人驾驶要研究拟人驾驶才行。

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人类已经从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拓展到认识人类自身、认识人脑认知的新阶段,从发明动力工具拓展到发明智能工具的新阶段,智能是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李德毅说,当汽车从人类的代步工具、由人操控的机器,演化为有主体认知能力的轮式机器人,人类和汽车的关系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不再仅仅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更是教和学、交互和协同的关系了。

李德毅提出“驾驶脑”的概念,驾驶脑既要传承学习,又要自主学习,实现有个性的拟人驾驶。驾驶脑是未来汽车——轮式机器人的指挥中枢,上游是各类传感器厂商,下游是整车总成,是无人驾驶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驾驶脑不同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不同于谷歌的感知智能,不同于英特尔和英伟达的车载计算机,它突出学习能力,适应不同的场景。

李德毅预言,21世纪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当数无人驾驶,不仅比人类驾驶更安全,甚至能玩出各种特技来,人类出行方式就真的变了。这一天到底有多远?李德毅笑言:“2040年左右吧。” (记者王颖军)

新闻推荐

失控的不止方向盘,还有人的情绪 错过一站,切莫错过一生!

为了疏导驾驶员的情绪,济南公交专门设立了情绪调节室。昨天,省城两位心理专家告诉记者,生活工作压力大,每个人都可能积累了不...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