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三任教育“掌门”的“品质教育梦”
宋群刘绍辉刘宪阳光向上的市中学子。爱都小学学生在操场运动
从1987年6月市中区教育委员会(市中区教育局前身)建立至今,30多年来,宋群、刘宪和刘绍辉三位“掌门人”依次接过发展“接力棒”,带领市中教育一班人,秉承“领先半步、永立潮头”的精神,发扬“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作风,敢担当、勇作为,争做教育弄潮儿,在市中教育这棵大树上留下了一道道深而有力的年轮。这期间,市中教育“打造全国一流教育,实现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画面精彩纷呈,有力量、有提升、有活力、有突破、有赞誉,阔步前行的步伐愈发稳健有力。
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育人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沉淀的升华质变。31年传承、3任掌门,他们全身心投入,助推市中教育迎来一次次质的飞跃,带领干部、教师们拼搏进取,一切从教师与学生出发,又最终回到教师与学生。其中,有坚守与继承,也有改革与创新,如百川汇流,最终走向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胜境。
哪怕只有一元钱投入也要花在孩子们身上
“现在学校办学条件真是今非昔比了,这么好的会议室,当年整个市中教育都没有一间,现如今已经成为标配了。”9月20日,济南市市中区爱都小学会议室内,宋群感慨道。
宋群表示,1987年市中区教委刚刚成立时,教育经费非常紧张,整个教委每年只有800多万元的教育经费。那时,小学每个班全年的公用经费只有11元,而粉笔、信纸、水电费、电话费等各种费用都需要从这11元中支付,很难维持基本的教育教学。
“那个时候出行只有一辆老面包车,还时常抛锚,每次我都得下来推车。”宋群告诉记者,即便是这样,市中教育还是将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孩子身上,“从消灭‘黑屋子、土台子\’,到‘两基\’达标,市中教育一步步走过了最艰苦的岁月。”
1993年,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达标验收关键时期,面对当时比较滞后的学校设施,宋群带领市中教育人开始了争创“两基”达标县(市)区的工作。资金不够,宋群就四处“化缘”;工期紧张,他与干部教师一起加班加点,还自己动手清运建筑垃圾……就这样,市中教育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济南市第一个、全国首批“两基”工作达标县(市)区。1997年,市中区又被评为济南市唯一的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
那几年,市中区共投入1.03亿元,新建扩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声誉的学校,使得市中区教育整体实力大大提升,一跃成为济南市的教育强区。
就这样一直到2007年,随着经济发展,市中区教育经费越来越充足,有了钱该怎样让孩子们得实惠呢?经过多方考察,市中教育决定建一个属于市中学子的素质教育基地。
“体现山体、建筑、人文合一的素质教育基地总投资4亿元,项目总占地面积36.63公顷,总建筑面积10.86万平方米。2012年我退休时正式开工建设,今年一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刘宪告诉记者,“根据市中区教育局的规划,素质教育基地二期工程也已提上日程。建成后每年可容纳学生3万人,将成为集教学实验、生产示范、实践实训于一身,以‘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素质拓展\’为主题,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素质实践基地,能最大限度地为全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服务。”
而到刘绍辉成为市中教育的“掌舵者”时,教育经费就更加充足了,在不断提升学校软硬件办学条件的同时,市中教育坚持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孩子身上。“去年,区财政专门拨付3300万元,在全区范围内安装空气净化系统,但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先例。”刘绍辉介绍,为将好事办好,他们先建立了8个样板间测试,先后组织5个部门的专家进行了4次论证,招标模式、技术参数、服务方式等均为全国首创,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科学规范的校园空气净化系统运作体系。
空气净化系统只是市中教育惠民的冰山一角。去年9月1日开学,学生们还收到了一个“大礼包”——免费校服。据统计,去年区财政投入1700多万元,为全区中小学生免费制作校服,近7万名学生直接受益。
不干则已,干则一流好作风成就市中教育好品质
从2005年开始,市中区教育局成为济南首批3家“全国文明单位”之一,随后13年,市中区教育局一直保持着“全国文明单位”这一荣誉称号,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常胜将军”,而这背后靠的是作风。
“从开会不能交头接耳、看报纸,到开会不能打电话,再到开会不能响电话,最后到狠抓作息时间不迟到,我们的作风建设都是从一点一滴小事抓起来的。”宋群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起,市中教育每次开会都提前5分钟检查到会情况,“虽然我们特别设立了‘迟到席\’,但很少会有人坐
在那儿。”
慢慢地“开会不迟到、令行禁止”成为市中教育一张名片,以至于外面的人到市中参会都会至少提前10分钟到场,而这一好作风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不设个人专车、不在基层就餐、不参加老师评先评优、不享受教师寒暑假和职称评定待遇、不参加教师分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直是市中区教育局党委成员在工作中和生活上的原则,31年来,他们一直带头遵守着这一“五不准”制度。
“为节约学校经费,市中教育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教育超市\’,实现了教育用品的‘阳光采购\’。”刘宪表示,市中教育秉承“领先半步、永立潮头”的精神,形成了“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作风。
2002年,市中教育招考教研员,宋群和刘宪坚持严格标准、程序,说情的一个都没照顾,被录取的一位还是外地的,大家事先都不认识。当宋群得知他是外地人后,立即问其食宿问题,这位老师动情地说:“市中教育唯才是举,有真事儿。”
“老一辈市中教育人传承下来的好作风,营造出了‘想干事、会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已经成为推动市中品质教育的强大动力。”刘绍辉表示,进入新时代,市中教育坚持能者上、庸者让,不断激活干部、教师队伍,大力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弘扬全区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全系统营造了风清气正、山清水秀的教育生态。与此同时,教育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实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提升了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31年如一日培育名师一批“本土教育家”脱颖而出
“没想到,我们的‘开学第一课\’是刘绍辉局长亲自给上的,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度思考和凝练,以及给予我们的19条建议,让我对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8月24日至26日,市中区641名新教师集聚一堂,完成了他们的“入学适应性学习”。
新教师的“第一课”由“一把手”来上,这是市中教育不成文的规定,更是市中教育“将教师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的直接体现。针对新教师,区教育局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通过面授讲座、听评课、集体教研、专题项目推进等形式,让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各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
1995年,宋群就提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大练教师基本功”的构想,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以师德为首的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市中教育人开始了长达23年的“三字一画”“十项基本功”等基本功训练。随后,市中教育又在全市率先构建了以“学科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为龙头的“双首席”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省、市知名的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
“作为区域教育的领导者,我们要善于用好人、培养人、塑造人,打造一支有追求、有悟性、会干事的校长队伍,让更多的校长走上高水平的价值领导之路。”刘宪告诉记者,市中教育通过“换脑”“借脑”“健脑”“三部曲”,通过组织校长到高校参加研修班,选派校长到全国知名中小学挂职学习,建立“名校长工作室”等举措,帮助校长形成了更高的价值追求。
“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性,也有意识地打造教育品牌。”刘绍辉介绍,在建立全区首席班主任、十佳班主任培养机制基础上,2016年又启动了中小学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培养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型、专家型名班主任。同时,改进传统的讲座式、大一统培训会,取而代之的是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进行的定制式对话交流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启发、激发教师思考,促进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通过培训逼近专业,我们通过视导逼近专业,我们通过校长大量的交流逼近专业,我们有大大小小的培训、校内校外的培训、省内省外的培训、出国的培训,这就是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目的——专业性。”刘绍辉表示。
从名师、名校长再到名班主任,在这样的培训体系的支撑下,近年来,市中区的教育生态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我们要为市中教育未来发展培养出一批批名师,而他们也必将成为‘本土教育家\’,引领品质市中教育名校云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刘绍辉说。
一群敢担当、勇作为的人共同做着一件幸福的事儿
育秀小学、泉景中学、育秀中学……这几所市中区新建学校在短短几年间声名鹊起,实现了市中教育人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小目标”。
走进3所新建学校,记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乐学”氛围,这既源于市中教育的优秀“品质”,也得益于集团化办学的带动。在市中区的整个教育生态中,新建学校作为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受益者,释放出无限活力,其背后作支撑的是各大教育集团优良教育基因的传承与裂变。
“市中教育定位于办全国一流教育,就必须要高位发展,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打造更大的平台,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代代市中教育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宋群表示。
“别人总说市中教育好,但我们认为好的教育都是奋斗出来的。市中教育一直坚持做‘教育的弄潮儿\’。”刘宪告诉记者,一旦认定发展方向,市中教育人就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坚持下去,从最开始的“名校办分校”到现如今的“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市中教育人以“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己任,坚守教育初心,最终受益的则是一个个“身心两健、气质独特”的市中学子。
任何教育改革,人永远是最主要的因素。“市中教育人是一群有教育梦想、有担当、勇作为的人,从教育局局长到学校校长再到每一位老师,市中教育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共同的教育理想,那就是一切从学生视角出发,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刘宪表示,济南市第一个“两基”工作达标区、全市第一个发放班主任津贴、全市第一个实行教师绩效工资……“这些‘第一个\’的取得是因为市中教育敢于担当,来了事儿不怕事儿,敢想敢干。”
“当年实行教师绩效工资时,我们觉得往前迈一步能够很好地调动教师积极性,但是其他区县都没有付诸实施,我们第一个做了,效果怎样不得而知,但我们觉得利大于弊,即使有风险也必须完成。”刘宪告诉记者,这种“敢担当、勇作为”的精神让市中教育更超前了,让市中孩子更受益了,老百姓更满意了。”
有了奋斗精神、特殊智慧与人生境界,令人欣慰的收获也就有了“道法自然”的可能。多年来,市中教育始终以“领先半步,永立潮头”走在济南教育的前列;现如今,市中教育将加快构建“质量为本、教师为魂、均衡为基、特色为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着力打造“名校云集、名师辈出、社会满意”的品质教育示范区,让全区孩子享受优质均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 史春勇 通讯员 董国华)
新闻推荐
国庆黄金周期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局属各单位准备了精彩纷呈的演出展览活动,让您不用遭受拥挤之苦即可感受...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