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城市:济南的又一个文明招牌——写在济南推行绕城高速内禁止机动车鸣笛一周年之际
文明,是一座城市共同的不懈追求。
文明进步,得益于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回馈于城市建设管理的点点滴滴。文明进步,细微之处的所有变化,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面子”,更有市民的“里子”;变化的不仅是生活的环境,更是市民生活的质量。
在追求文明进步的道路上,济南塑造了许多“文明名片”,其中之一便是“道路禁鸣”。从曾经此起彼伏的聒噪扰民鸣笛,到如今“无声的文明”成为道路交通主流,文明进步的印记,已烙刻在济南人心中。
安静之城
禁鸣是对陋习的一场宣战,还城市以安静
8月20日,是济南推行绕城高速内禁止机动车鸣笛一周年的日子,也是历下区明湖路贡院墙根街路口声呐识别抓拍系统“上岗”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2900多张罚单从这里开出。
“最初处罚时一是取证难,二是不被理解。现在倡导禁鸣的氛围越发浓厚起来,鸣笛的现象也越发少了。”历下交警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李强对此感受颇深。
早在2006年,济南市就推行二环路以内禁止鸣喇叭措施,但由于机动车鸣笛声总是短促地“一闪而过”,民警根本来不及录音或拍照,证据收集困难,成效有限。
随着济南市首个声呐识别抓拍系统启用,具备了抓拍乱鸣笛违法的功能。设备检测到违法鸣喇叭车辆后,将信息推送到前方拦截的民警,由民警拦截进行现场处罚。执法虽然有了依据,但有些驾驶员对“禁鸣令”并不理解:“人多车多,不按喇叭根本走不动!”前期执法时,部分驾驶员比较抵触。令执法民警欣慰的是,现在被现场处罚的驾驶员大多从最初的理直气壮找理由,变为心服口服主动为违法行为道歉。
声呐识别抓拍系统地处大明湖风景区周边,这里不仅是济南的一张城市名片,外地的游客也多。如今,一个路口带动了周边老城区文明习惯的养成,附近的喇叭声越来越少。
数据印证了李强的感受——安装声呐识别抓拍系统一年来,前半年比较集中,有1800多起,后半年数量明显下降。
禁鸣,可以减少噪声污染的产生,让城市交通在安静有序中运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车辆驾驶人养成良好驾驶的习惯,形成良好涵养和宽容之心,展示城市人文情怀,提升城市品质。
出行不鸣笛,越来越多的驾驶员自觉对鸣笛恶习宣战。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智慧办科研中心主任徐晓东介绍,以往使用的声呐识别抓拍系统的缺点是需要有民警在现场,设备应用受到制约。今年,支队和声呐识别抓拍系统设备厂商进行沟通,对设备进行了升级,采用非现场的方式,对违法处理抓拍两种照片,同时截取一段3-5秒的视频,上传到支队非现场违法录入平台,经人工审核后上传到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日前,济南市新增5处违法鸣笛抓拍点位,分别位于泺文路实验小学北50米路东、阳光新路与建宁路路口北向南、无影山中路与无影山路西向东、花园路与洪楼南路路口东向西、旅游路东山小区南向北。据介绍,这5个点位都是群众通过12345热线反映违法鸣笛比较多的地方,目前这5个地方的设备都已调试完毕并开始回传数据。
和谐之城
禁鸣是对民意的尊重和回应,更需要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早知道效果这么明显,禁鸣令该早点出!”家住按察司街的韩先生对机动车鸣笛,尤其是恶意鸣笛深恶痛绝。“小区道路窄,又临近大明湖风景区,经常有车乱按喇叭,吵得人难以休息。”在韩先生的印象里,喇叭声始终没有断绝过。
禁止鸣笛的地区和路段是城市的核心区域。由于这些地方人多、车多,车速往往不快,并不需要鸣笛提醒,但在实际情况中,这些区域的汽车喇叭声反而十分嘈杂。
长按喇叭不放、连续鸣喇叭……对道路拥堵、车辆碰擦等原因导致急躁的“路怒族”来说,乱鸣笛可能会成为路上争执的始作俑者。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交通参与者之间需要互相体谅与尊重。在这里,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交通管理者的管理,更需要交通参与者的自觉维护。
“有一次信号灯变灯后我启动车子稍微慢了点,后车不停地按喇叭催促。我气得故意减慢车速,最后差点引发争执。”因家周围有大型超市车辆拥堵现象时有发生,郑先生经常会被按喇叭。鸣笛本应是警示作用,但在实际交通中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
“济南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00万辆,道路交通拥堵情况难以避免。我们执法疏导的不仅是交通,还是这座城市的情绪,影响着居民的出行表情。”这是很多济南交警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治理噪音污染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交通管理部门严格执法、科学研判,也需要每个驾驶员恪守交通法规。”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表示,有些驾驶人养成了不分情形、不分场合随意使用喇叭的习惯,这种行为不仅制造了噪声污染,也是对交通和谐的干扰和破坏。“强制性的监督只是一种手段,要想真正实现和谐文明的城市交通秩序,市民的自觉与习惯才是最根本的。”
文明之城
当禁鸣成为一种习惯,契约的自发遵守勃发了文明交通的生命力
汽车喇叭扰民的危害大家都深恶痛绝,然而一旦真正坐在汽车里,作为驾驶员的我们能否克制鸣笛,是一种考验。面对考验,交通参与者展现出了一座全国文明城市应有的素质和担当,执法者也体现着城市的温度。
“我们真正要禁的是那些乱鸣笛的人。比如前车减速或停车让行时鸣喇叭催促的、长时间以及连续多次鸣喇叭的司机。”徐晓东表示,禁止机动车(含摩托车)在绕城高速公路(不含)以内区域鸣喇叭,但作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落实这一管理措施过程中,并非简单地“一刀切”。对于车辆、行人违反交通信号,突然穿插或转弯,前车溜车等危及交通安全的情形,可以视为紧急情况,此时因紧急避险鸣喇叭不会认定为违法行为。除此之外,民警在执法作出处罚前,也会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对于确属紧急避险鸣喇叭示意的,也会作出不予处罚的决定。
禁鸣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趋势。交通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一环,人脸识别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自动抓拍系统、机动车遇路口拥堵违法驶入自动抓拍系统、交通违法信息发布系统、安装鸣笛抓拍设备加强违法整治……随着各种新科技的运用,各种交通违法行为越来越无处遁形;也正是在这严管与疏导的过程中,文明交通也已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现在的济南,不仅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市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实实在在提升。这种提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行人、非机动车不闯灯、不越线,汽车礼让斑马线,正在成为每一名交通参与者的自觉行动。
一座城市的文明,就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文明出行已经成为市民自发遵守的契约,更加勃发了文明交通的生命力。相信在继“济南式过马路”之后,“无声的文明”将成为泉城的又一张新名片。 (本报记者 王彬 王晓菲)
新闻推荐
这几天,“霸座男”的新闻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也占据了各大新闻网站的显著位置。视频内容显示,在由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上,一名男...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