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互联网+”快车精准康复送到家历城区残联打造“智慧残联”实现残疾人服务“零跑腿”

济南日报 2018-07-31 11:35 大字

村医尹莉为脑瘫儿童上门服务,通过“智慧残联”系统为其申请康复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这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发出了动员令,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康复是残疾人工作永恒的主题,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和最热切的期盼。跟上时代步伐,如何更好地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残疾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今年5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忠林曾在市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把创新工作方式作为着力点,利用好“互联网+”,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记者近日从历城区残联了解到,继第三代残疾人证试点办理实现“零跑腿”后,日前在历城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也实现了“零跑腿”。通过历城区残联开发的“智慧残联”系统,残疾人可获得31项康复服务——

把“精准康复”

送到残疾人的心坎里

对于脑瘫儿童来说,专业的康复训练是极为重要的治疗内容。但在历城区彩石街道两岔河村9岁脑瘫患者小新(化名)的父亲看来,儿子的两次康复训练经历并不太好,不仅申请起来麻烦,康复期间还需要占用两个劳动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小新的父亲介绍,孩子5岁时曾到济南市按摩医院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接受3个月的康复训练。“尽管孩子的康复训练费用全免,但因为离家远要在医院附近租房吃住,这一开销就得好几千。加上孩子出入都要人抱着,一个人根本照顾不了,只好叫孩子姥姥来帮忙,我则继续打工挣钱。”小新父亲回忆,那段时间自己“三头”跑,一方面担心正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儿子,另一方面还要牵挂家里的两个孩子和老人,还得抓紧找活干贴补家用。小新的父亲深知,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必须持续进行才有效果。可当小新进行第二期康复训练时,因家里的老人出车祸需要人照料,训练不得不提前终止。而此后,小新再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这些年来,一想起这些,小新的父亲就感到愧对儿子,可面对现实又无能为力。

日前,两岔河村村医尹莉拿着历城区残联配发的手机来到小新家。通过手机里的“智慧残联”软件平台,尹莉为小新录入信息,申报了“社区+居家”康复服务。从初步研判到专家确认,全程仅用十几分钟就完成了。尹莉告诉记者,申请上报系统之后,审核机构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初步康复计划。不久后,历城区残联还会派出由心理医生、康复医生、护理人员、特教人员、相关专家等组成的“五师评估”组,上门为孩子做全面检查,并制定康复治疗方案。“以前小新爸爸要申请康复服务,得去有关部门填写申请,还得抱着孩子到相关医院进行评估,上交多份材料,没个几趟根本办不了。现在有了这个系统,真是一次腿都不用跑了。后期的康复训练还可以在家完成。”听了尹莉的介绍,小新的父亲喜出望外,“这事办得好,办到我心坎里了,解了我的后顾之忧。”小新的父亲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小新,在历城区,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18名和小新一样的残疾儿童,通过“智慧残联”申请了康复项目。除此之外,借助该软件系统还完成了贫困精神病人服药救助505人、贫困精神病人住院救助10人、成人社区康复成果救助600人、白内障复明手术120人、人工耳蜗手术5人,服务惠及残疾人2000人次,落实资金500余万元。完成全国残疾人服务门户精准康复系统录入1703人次,申报无障碍设施改造残疾人家庭231户;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347户(600余件),总计落实资金92万元,康复服务率和辅具适配率分别达到78.45%、79.75%。

打造“智慧残联”

实现服务“零跑腿”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历城区残联扎实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2017年,历城区残联会同卫计、民政、人社、文化、体育等七部门共同制定出台《济南市历城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依托村级医务室建立84家康复站,将村医纳入残疾人康复服务系统;依托镇办卫生院建立了10家康复指导站,将卫生院纳入残疾人基层康复服务机构。建立康复人才数据库、健全康复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建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医疗机构互补的残疾人康复机构;自2014年以来先后对全区200余名康复医生进行各类康复业务培训,形成了全区三级主体康复服务模式,实现了区康复中心——街镇康复指导站——村(居)康复站三级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全覆盖。这为开展“精准康复”送上门工作夯实了基础。

“以前,残疾人办证和申请康复服务,流程多步骤繁琐。比如办证,仅申请领表、交照片、盖章、评估、审核这几个流程就得跑三四次。我们试过最快的一次,在经过我们协调后,各级、各环节工作人员都在的情况下,用了一整天办完。不过当天在不同部门之间辗转,光打车费花了400多元。最慢的一次,用了半年,行动不便,加上路途遥远,证还没办下来,人已经不在了……”说起这些年来,辖区残疾人因为办证经历的种种困难,历城区残联康复中心主任刘继勇深有感触。

信息化社会,如何实现让信息多跑腿,让残疾人不跑腿?伴随着新落成的历城区残联康复中心交付使用,历城区残联积极开拓康复中心运营管理新模式,大胆尝试建设济南市第一家残联系统自主经营的康复中心,并以此为契机,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率先建成“智慧残联”精准康复数字化和“一卡通”第三代智能化办证系统服务平台。据历城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罗矗介绍,“智慧残联”精准康复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大大缩短了服务流程,节省了社会人力资源,使精准康复服务工作实现从需求申请、筛查评估、资料上报、业务审核、行政批复、康复服务、监督管理、档案存储到跟踪回访等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目前,新系统应用后可实现手机终端、电脑终端互通并与中残联和省、市有关网络数据系统相连接,整合所有资源,能够按照要求对各项需求、服务等进行筛查汇总,真正实现残疾人办证和服务需求零跑腿或者最多只跑一次腿的美好愿望。让扶残助残政策能够快速、精准、及时的落实到每位残疾人。”罗矗说。(本报记者 沙文婧 通讯员 石蕾 张璞)

新闻推荐

陈丽华率队到济南市政协考察学习

本报百色讯7月25日,市政协主席陈丽华率队到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就政协委员管理、委员作用发挥和机关建设等进行考察学习...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