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账本里的振兴密码
9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才几千元,2017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原来,村民种一亩庄稼,一年收入不到800元,现在,种上茶叶,一亩地能收入3万元;原来,村民守着茶叶犯愁怎么卖,现在,2亩茶园不用动手,等游客前来采摘,按小时收费,一年净收入20多万元……这就是马套村近几年来的翻身“账”。这一笔笔账目正铺砌起马套通往乡村振兴的道路。
账本第一部分,是马套村的茶叶种植账目。马套村位于济南最南端、雄伟的泰山北麓。这里周围是连绵起伏的泰山山脉,晴天里能看见远处山头上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绝佳的茶叶种植地。前些年,村里将茶叶作为增收突破口。每到采茶季节,村里的妇女们
就早早起床,在天热之前把茶叶采摘下来再交到茶叶公司。但因为种植规模小、销路不畅,茶农们曾因卖不出茶发愁,村民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这笔账不能算到这里就算了。”该村党支部书记肖舒荣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本地茶很有市场竞争力,只是缺少加工环节,导致茶叶鲜叶销路不畅,价格也上不去。他想扩大种植规模,建茶厂,延长产业链。
这个想法一开始就遭到不少村民质疑。个别村民还想把已经流转出去的土地要回来。肖舒荣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流转一亩地,有1500元收入,妇女们还可以去茶厂打工,拿另一份收入。这还不算,老人免费管饭,孩子上学有补贴。而靠在山坡地上种庄稼,除去各种成本,每年最多收益800元。怎么就想不开呢?
困难面前,党员干部必须走在前面。肖舒荣率先拿出15万元,又号召村党支部成员入股,先拿出自家地流转,成立茶叶合作社。2014年,村里的茶叶加工车间投入使用,还注册了“将军山”商标,解决了茶产业发展瓶颈,增加了集体收入。自此,马套村茶叶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十几亩发展到如今的600多亩,并带动周边村形成1700多亩的种植规模,茶农一天仅采茶就能收入200多元,收入翻了番。“一亩茶 十亩田”成为马套村村民收入的真实写照。
账本翻到第二部分,是乡村旅游账目。马套村要把青山绿水变成真金白银就要把这部分账算好。这次,有了茶产业账目在那里摆着,村民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村党支部吸引资金900万元和33户村民以闲置房屋入股,村民股份占到三分之一,成立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两年的运营,村民们切实尝到甜头:入股30万元的村民,一年仅分红就可以拿3.6万元。入股房屋的村民,房间的运营管理全交给合作社,根本不用操心,一间房一年就可以分1500元。这部分账目内容下边还有备注:游客增多,带动了农产品和其他产品的销售。去年,仅一个周末,村民郭瑞琴家的两分地瓜地就收入了1500元。村民薛永振正和合作社协商要在旅游区域安装自动售水机,今年上半年,仅靠摆摊,他就收入3万多元。
民宿账目是乡村旅游账目中的一部分。今年5月,旅游合作社仅民宿收入就有11万多元。肖舒荣介绍,按一个小院6个房间,一个房间100元一晚算,平均下来,每个房间一年能接待100次住宿,那么一个小院一年就可以收入6万元。除去一年的运营成本约2万元,再拿掉需要给村民的分红等支出,旅游合作社能赚2万多元。
最后是总账目:每年,茶叶合作社收入的10%,旅游合作社收入的5%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马套村完成集体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达到105万元。
要让乡村账本上的收入数字变大,还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前两天,马套将军山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将以矿泉水、农副产品等的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至此,马套村的账本上又有了新的一项。这些账目里藏着马套村走向振兴的密码。
(本报记者 邵明红)
新闻推荐
王广仁终生把律师当做一项崇高的事业在很多人眼中,“高薪”“体面”是律师职业的“标配”,而在执业38年的原众成清泰律师事...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