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力量济南十四中最后一届“传统班”交出漂亮答卷
学生参与学校首次教学成果拍卖会。 任真为级部学生讲解英语试题。 邢娟与毕业学生合影。魏昕与班级学生合影。
“480分!”6月29日,查到中考成绩的一刹那,济南第十四中学的学生展振豪激动地与妈妈相拥在了一起。三年前,展振豪放弃了优质民办初中的“入场券”,从济南市经八路小学直升到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济南十四中。2016年9月,展振豪升入初二,十四中在“原班人马、本土教师、生源不变”的情况下,嫁接“北京十一学校育人模式”,迈出了教育综合改革的“第一步”,自此所有入校的新初一学生全部实行选课走班。就这样,展振豪所在的2015级成为学校最后一届“传统班”。
“我儿子还不是最高分,他同学白睿德考了489分,还有一个同学考了485分!”展振豪的妈妈说,因为学校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了,家校之间的关系也变了,2015级虽然是“传统班”,但孩子们也享受到了变革的成果,成了变革的最大受益者,“现在感觉很庆幸,当初没有选择放弃十四中。”学校变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样子“传统班”因变革不再“传统”
选课走班,一生一课表;学科教室,师生零距离;课程研发,国家课程校本化;打破边界,人人都是教育者……“嫁接”北京十一学校育人模式后,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风暴降临到这座有着60多年建校历史的校园里。一个个崭新理念刷新着十四中老师们的认知,一项项改革措施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初中学校迈出了变革的“第一步”。
当学校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时,有一个年级却有条不紊地按着自己的节奏前行。她就是学校的2015级。
“虽然我们的课堂模式还是承袭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但是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校园的环境氛围都在悄悄发生着改变。”2015级学部领头人任真告诉记者,最开始,她也认为自己会以传统方式带完学校最后一届“传统班”,后来她发现自己错了。
作为学校最后一届“传统班”,2015级的学生虽然未能像师弟师妹们那样进行大范围的选课走班,但他们所在的学校因为变革,变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样子,在这个新的环境下,“传统班”很难再“传统”下去。
任真表示,学校改革如同一场旋风,改变着每一位教育者。
变革的过程中,在组织机构方面,学校实现了组织机构扁平化、治理主体多元化。于是,任真也从传统的级部主任变为学部主任。“组织结构的调整,让学部主任和部门负责人更清楚自己的责任,更明白应该怎么决策,而不是事事时时向上请示。当决策放在信息获取最充分的层级进行时,才更容易符合学生、教师实际。”任真说。
“原来学校更像是一个拳头,学生、老师都被攥着,控制得严严的。现在的学校则像是伸开的手掌,它好似一个起飞的平台,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给每个人生长的空间,包容、自由而开放。”2015级学生罗晨萱告诉记者,虽然他们年级不能全员选课走班,但是学部安排了十几门艺体课程让他们选修,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他们也可以参与其中。
罗晨萱介绍,去年12月5日,学校首场教学成果拍卖会上,55顶店铺帐篷在校园里同时开张。当时同学们的店铺分布在学校操场、学科教室,而且手工制作、生活创意物品、书画、篆刻、艺术创意作品、科技体验项目、技巧速成培训、文集、食品等种类齐全,“研学旅行、元旦狂欢节、各类社团,我们都可以参与,这些学习体验是之前没有过的。”在真理面前师生一律平等 老师经常被怼“挂”在讲台上
“我觉得我挺对不起英语老师刘振的,他为人和教学都非常好,我却经常在课堂上给他‘挑刺\’……”与记者交流的第一句话,初三毕业生崔竞榆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刘振的歉意。
原来,刘振去年才中途接班,成为2015级英语备课组组长,并成为崔竞榆的第三任初中英语老师。最初崔竞榆对刘振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很适应,于是在课堂给他挑错就成了崔竞榆的一大“爱好”,只要他在课堂上有表达不严谨或者发音不准确的地方,崔竞榆总会在第一时间提出质疑。就这样,师生二人在学习上变成了亦师亦友的“敌人”。
和刘振“享受”的待遇一样,初三组的老师们被学生“怼”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只要有疑问,学生们都会在课堂上随时提出来,与老师们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给我挑刺一开始确实不习惯,但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逻辑思维未必都是对的,应该给孩子说‘不对\’的机会。”刘振表示,这种师生在课堂上的你来我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更让学生们在思维的碰撞中,对课堂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初三组老师们见面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你今天被学生们\‘挂’在讲台上了吗?\’”2015级数学组备课组组长白福利告诉记者,老师们口中的“挂”是褒义词,是指学生是否又主动提出疑问了,“在学校变革之前,课堂从来都是老师‘说了算\’,现在我们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师和同伴中出现的错误大胆说‘不对\’。”
白福利表示,课堂是讲真理的地方,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学校要培养学生这种“正直”感、责任心。对学生的直言不讳要进行鼓励,而不能打击。
在十四中的课堂上,学校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创新精神必须从课堂开始培养。“课堂上,解放的是学生,挑战的是老师。学生课堂上的思维活跃了,老师们的压力就大了,老师们必须有通读教材、整合教材、提高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白福利说。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老师、学生就能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任真说。
学部主任与教师“双向选择” 让学部发展自带动力系统
回想起一年前,在双向聘任中,被任真选中进入初三学部时,葛慧荣依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去年夏天葛慧荣通过招考进入十四中,正当她准备从初一学部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时,任真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到初三学部带毕业班。“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新老师,我真的没有信心能够带毕业班。”葛慧荣告诉记者,她还没有听说哪所学校敢让新老师直接带初三年
级,她可能是“济南市第一人”。
让一名新老师带毕业班,学
校敢尝试、有信心,可是家长们
却纷纷表示反对。为了让家
长放心,初三语文备课组组
长王寿鑫明确表示:学校不会抛弃任何一名学生,并要求葛慧荣像“课代表”一样,跟着学生去学习。
没过多久,在学部“灵魂人物”王寿鑫的帮助下,葛慧荣很快成长起来,不再是家长心目中的短板,而且成为家长高度认可的好老师。经过一年的努力,葛慧荣所带班级由年级垫底成功逆袭为“级部第一”。
同样,今年第一年带初三的英语老师邢娟,选择了在学校附近租房,只为能够节约出更多时间去关心、关注学生。住得离学校最近,带着星星来、披着月亮走的邢娟,成为同事口中“在校时间最长、用学校水电最多的人”。
“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年轻教师可以有第二个3年,但是孩子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初三。”邢娟告诉记者,她第一年带初三,缺乏教育经验,不能耽误了孩子,也正因为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她总是会抓住一切时间与机会武装自己,只为了让自己手下的孩子们能羽翼丰满,展翅高飞。
在2015级这个初三团队,许多老师都很年轻,英语备课组组长刘振,被选中时也不过刚刚从教第4个年头,并且只带过一次初三。在过去的一年里,刘振带着邢娟、魏昕两位年轻教师,一路披荆斩棘,将英语学科带上了一个新高度。
“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最好的管理是激发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才能,给每一位教师安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把学部建设成一辆动车,让每节车厢都自带动力系统。”任真告诉记者,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让你走得更远。今年毕业生好成绩的取得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团队配合协作的结果,“学校变革之后,我就把每一位干部、教师放到驾驶员的位置上,尊重每位老师的权利和智慧,带来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学校“打开”的教育生态中 家长支持教师 教师成就学生
“每次在微信上与魏昕老师交流,总感觉她像用了外挂一样,自己这边几个字刚打完,魏老师那边已经发过来了一段话。”白睿德的妈妈告诉记者。“这是一种甜蜜的负担,我经常需要在群里纠正学生的发音,班级学生又比较多,不能让孩子半天等不到我的回复。”魏昕告诉记者,从初一带班开始,她在群里说的话远远多于与其他人的交流,为了提高交流效率,魏昕刻意练习了自己的打字速度。
从最开始做班主任时的青涩到
现在渐渐摸索出自己独特
的管理方法,王淑萍付出了很多。在校时间,不管有课没课,每个课间她都会去教室里转转,随时与学生沟通;中午饭点,与学生一起吃饭、聊天;下班后的时间内,甚至睡觉前脑海里时时刻刻也过滤着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想着第二天用何种方式与学生沟通,给他们成长最大的助力。
“全天24个小时,至少18个小时脑子里装着班里的孩子。”王淑萍说。
正是老师们这种无私付出,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起了更加紧密的联结。在全身心帮助学生成长的同时,初三学部还会定期举行家长讲座。针对初三冲刺阶段,家长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等问题,对家长进行疏解,让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包容理解、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孩子小学毕业时也曾想过考小升初,可是在听了十四中副校长米强到小学进行的宣讲后,我们便和孩子商量要来十四中,因为我们觉得这里的老师和教学氛围是适合孩子的。”白睿德的妈妈告诉记者,在
学校,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家长
不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而更像是多年好友一样,随时随地都可以沟通交流。
5月11日22:59,任真发了一条朋友圈,短短几分钟便收获点赞无数。朋友圈的内容就是崔竞榆写给28位老师的心里话。
“这是我5月最后一次写班级日志的时候完成的,构思的时间用了一个多月,动手写用了三五天。”说起创作动力,崔竞榆告诉记者,从入校到毕业总共有28位老师教过自己,临毕业了,想对老师说点心里话,所以就总结了一下各位老师的特点,把内心想对老师说的话融入了其中。
“看到孩子为每一位老师所做的‘总结\’,那一刻,觉得我们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任真说。
“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家长、学校的共同参与,双方步调一致,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学校校长杨荣耀表示,家校关系中最理想的就是“家长支持教师,教师成就学生”。“学校有一批信任十四中的家长,有一批热爱十四中的学生,有一批有情怀、有水平、能担当的教师团队,而这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成长而设计,让资源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直接对接,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未来。”
(本报记者 史春勇 通讯
员 田玮)
新闻推荐
济南城管“看城市提升工程新变化”走进天桥区天桥渣土考核连续77个月全市第一
新赵路街角花园美观大方。(李娜摄)本报7月5日讯(记者李娜)今天上午,济南城管“看城市提升工程新变化、评百姓身边最美...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