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对于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三十年,济南这座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城市,不仅凝聚了我们清澈的灵魂,厚积了文化的崇高信仰,也薄发了对文学、对知识、对仁礼书术的执着追求。
□陈忠
三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而立,那么对一座城市,又意味着什么呢?
济南,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似乎先天就带着一种丰富的文化土壤和环境:山不高却俊朗,水不深却温润。尤其它无处不在的泉水,从明湖上,从泉池边,从院落里,从石缝间,就这么自在而安然地涌动着,日夜不息、奔流不止,不仅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山山水水、街街巷巷,更萌生出源源不断的文化素养,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随时随处都可以在一枚被阳光摇曳的树叶、一湖被雾气升腾的荷莲、一屏被绿影投抱的山峦、一滴被唇齿回甘的泉水中,焕发文学的激情与梦想。
三十年前,我还是一名爱好文学的工人。工余期间,喜欢写点诗歌,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像顾城那样的诗人。那时的济南,简单而宁静。文学就像一块吸铁石,不断吸引着各行各业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相互学习、交流。没有电脑和手机,我们的文稿都是先用钢笔或圆珠笔码出来,再用方格稿纸一笔一画地认真誊写,然后贴上邮票,满怀希望地寄往文学报刊的编辑部,也有骑着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亲自送到编辑部的。那时的编辑们都很热情、很认真地帮着修改或润色,他们的回信内容往往比作者的作品文字还多。
三十年间,在这座文化古城里,陆续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家和诗人,走出去的和走进来的。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笔墨,竖起了一个个通向文学高地的路标,给省城的文学版图平添了耀眼的亮色,使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不自觉地浸染到济南文化的精髓,并从阅读济南的文字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对千年古城的向往。
走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商场或湖畔、泉边,不时就会发现一个文化沙龙、一间书店、一场文学讲座、一堂阅读书会、一所文学书院、一个朗诵诗会……每个周末,这座城市都有十几场公益文化讲座。我想,省城之所以有那么多文学家、艺术家,或许与这座城市的包容和谦和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源自济南自古重视文化教育、对文人墨客的敬重。
有一北京诗友对我说过:“我喜欢济南,是因为它有很浓厚的文学味道。”他曾在微信里写道:“济南人对文化的尊重是真挚的,对文学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这是让人值得起身致敬的。”这位北京诗友的说法得到许多外省人的认可,也让他们对这座古城逐渐产生了依恋。
作家王兆胜在其《济南的性格》一文中这样说道:“我能理解济南为什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人们对于书籍、读书、字画的热爱。一个普通之家往往都有收藏书画的雅好,他们可以无高档家具,但不能没有字画高悬。”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会因一个文化名人而关注一地一城。譬如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凤凰城,王洛宾之于达坂城,老舍之于济南,三毛之于撒哈拉沙漠。文化名人的才华及他们留下的文字,往往构成了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精神高度和人文情怀。即使城市中有些值得保留的建筑和街巷被拆除了,留给我们许多现实遗憾、质疑和伤感,但这种精神与情怀依然在我们的心中熠熠生辉。
三十年来,我在济南看到了《古船》《骚动之秋》《我们分到了土地》《誓鸟》《光阴的梯子》《沂蒙九章》《军事忠诚》《北方有佳人》……毋庸置疑,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当下,济南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是一个独特而自信的存在。
前段时间,在一位朋友的新书出版分享会上,大家谈到了济南民间的阅读热潮,谈到了阅读对增添城市文化气息和文化素养的话题。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不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一座城市也是如此。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认同,往往是从对这个城市的文化认同开始的,民间阅读的氛围势必会彰显出一个城市别开生面的精神气度和倜傥不群的文化气质,也势必会成为这座城市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十年的起承转合,三十年的日月守望,三十年的一脉相承,使济南,这座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城市,不仅凝聚了我们清澈的灵魂,厚积了文化的崇高信仰,也薄发了对文学、对知识、对仁礼书术的执着追求。
三十年后,济南又将是什么样子呢?我想,那时的天空会更湛蓝,泉水会更清澈,人也会更亲近。
让我们就这样爱着这座城市吧,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温暖的文字和最深刻的记忆,爱这一方令人倾心迷醉的泉水之城,爱这一片让人难以割舍的安适之地,珍惜并用力呵护它。
就像一位诗友说的那样:“跟你一起呼吸着或晴或暖的空气;一起品尝着或深或浅的泉水;阳光下,一起翻阅一本值得品读一生的书,也是挺好的。”
新闻推荐
□本报编辑部时光永不知疲倦,只顾着奔跑,把我们从一个年轮拉向另一个年轮。只有站在新旧交替的分界点上,我们才会感怀时光无情,让我们从十八岁一步步走向八十岁。可是啊,我们却很少知道,其...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