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苦难教育”未必合时宜

济南日报 2017-10-11 11:36 大字

最近接连爆出的“‘80后’爸爸带孩子徒步进藏”“乐嘉4岁女儿沙漠徒步70公里”新闻,引起网友们热议,济南也有家长认可“苦难是财富”,生活中有意让孩子用吃苦的方式达到成长目的。你会炮制“苦难”,有意让孩子去吃苦吗?(详见昨日本报封2版)

关于“苦难教育”的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没少听说,有些甚至耳熟能详。久而久之,大家会形成一种“只要吃苦,就能成功”的思维认知。这样的观念真的正确么?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记载,常被引作励志成功案例。这些历史人物的坚韧精神令人佩服,但摊上苦难后,不得已而为之的境遇不应被忽视。成功源自于遇到苦难后的奋发图强,而非苦难本身。

父母生养教育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常情,但孩子都是独立生命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脾气秉赋各异,“苦难教育”并非适合每个孩子,家长应当理性对待。对孩子严格要求,激发其潜力并非不可,但不能超出他们承受能力。严格,应该是在对孩子性格特点、智力能力、情感积淀长期观察后形成的教育理念,而不应是一时兴起的“跟风教育”。盲目的严格不仅不利于孩子成长和教育,反而容易导致其自卑或年纪轻轻就表现出老气横秋的状态,缺乏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灵性。

有人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为父当如梁启超”。梁家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可谓家庭教育的典范。他一生对子女和颜悦色,不强求成名成家。常用家书与孩子互通感情,将对所有子女的关注、欣赏倾注笔端,褒多于贬。相比于“苦难教育”,以同理心推己及子,关注孩子的心性、志趣、健康,尊重孩子,不在其身上寄托家长的梦想,这是可以尝试的家教之道。

“因材施教”这一《论语·为政》记载的理念值得借鉴,教育孩子应尊重天性,因势利导,唤醒其独立、担当的品质。作为父母,更多是扮演引导和鼓励的角色。身体(练能一时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德,但人为制造的“苦难”,孩子或许只是当作了一种锻炼,并未真正从内心坚定。孩子的路需要自己走,父母也只能陪一程。相比身体的“苦难”,培养孩子从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自觉与行动力更弥足珍贵。

新闻推荐

你的样子,就是城市的样子

最近,作为一个高密度话题,有关“济南创文明城市”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这里面,包含了每一个普通济南人对于这座城市的关切和愿景。看起来,好像每一个贴近济南的人,都能说出自己的“济南印象”,但也就是印...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