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谁给培训班上堂培训课

山东商报 2017-08-03 17:45 大字

日前,济南一处停业的KTV包房里每天都有近30名大学生在接受“培训”,“门窗紧闭,不开空调,端盘子、喊口号,从下午6点站到第二天早上8点,汗如雨下,犯错误还要做俯卧撑,中途离开交的500元钱不给退,最后三四个人坚持下来了,也没给找到工作。”三天的培训下来,在省城读大学的张强瘦了5斤,而该机构利用这种方式至少“培训”了上百名大学生。(见本报今日A3版)

暑期到来,无论应届毕业生还是在读大学生,都是求职打零工的“黄金季”,对于“大学生打工桥梁”的中介机构,更是赚钱的黄金档。这个时候,他们除了赚取中介费,还往往延长“价值链”,顺带做起了培训业务,这主要集中于服务员、小时工、KTV服务员、收银员等短期性岗位培训。一些风生水起的机构为了保证培训“形神一致”,做戏就得做全套——不仅进行简单的技能培训,还负责意志力培养。于是,一些培训班开始闭门造车,类似“跪行”磨炼脸皮、“打屁股”激发热情、剃阴阳头打造“耻辱感”等玩过火的培训形式被纷纷引入进来,强制灌输到大学生身上。而学生们,面对这样的野蛮培训,除了承受肉体的痛楚,还要背负尊严上的压抑,这对很多初涉职场的大学生而言,当真是“开眼界”,一番“锤炼”下来,不仅没有得到求职真谛,反而视职场如虎狼,不敢再试。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不法中介培训是假,圈钱是真,他们打着培训的幌子,赚取学生们那点可怜的保证金以及培训费,甚至以工装费等名义摆明了“不退款”的架势。其实,这在很多城市发布的“大学生假期防骗指南”中到处可见,这样的提醒信息虽然不少,但是对于求职心切,急于打工赚钱的学生而言,有时候明知可能是套还要往里跳。

在本报报道的这起事件中,很多大学生是因为难以承受“连续三夜罚站培训10多个小时”而中途离开的,对于这样的培训对象,培训方明确表示不会退还费用,一个正常人很自然会觉得这可能就是个“局”,因为这样的体罚式培训能熬下来的人很少,相关费用自然就“名正言顺”的截留了。介绍工作?培训都通不过,哪来的求职资格!即便通过了培训的人,机构介绍的岗位也是要么“信息虚假”、要么“信息过期”、要么“岗位不符”……反正到处都是套路。

所以,对于网络平台发布的中介求职信息,大学生群体应该被提醒:谨慎再谨慎。而对于培训机构的管理,相关方面也应该“多操心”,在保证其培训资质的基础上,最好对培训机构也上上“培训课”,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尤其是培训对象人身权利进行必要的告知。对于那些践踏人格的培训方式,以所谓“职场文化”“企业文化”进行包装的培训,保持清晰的辨识度,勒令其务必保持严格的底线遵循,最好透明办班,杜绝“闭门培训”,并保障学员充分的申诉和取证权利。

当然,对于那些一门心思“圈钱”的诈骗机构,相关方面在接到举报核实后,应该依法对其查封,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现在的难点在于,这个“相关部门”很难确定,相关渠道不畅通,要么不知道归谁管,要么渠道冗长,维权成本大。这就要求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保护,力争形成立体防护,从学校、社会、职能部门,到法律援助等都有相应的快捷处置设施。求学不易,求职更不易,要呵护大学生群体的人身和求职权益,为现实的求职困局“破局”,避免其尚未踏上职场就承受非法的身心打压。本报评论员肖明君

新闻推荐

老兵徐庆栋:用光影照亮CBD工地农民工的夜空

夜幕四合,白天繁忙的济南CBD陷入安静,在一处建筑工地上,光影闪烁的大银幕吸引着一众农民工驻足观看。身穿蓝马甲的徐庆栋坐在放映机前,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银幕,生怕出一点纰漏。他已经数不...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