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爱都小学试水“全课程” 做“全人”教育

济南日报 2017-06-22 11:48 大字

□本报记者史春勇

孩子们在教室柔软的地毯上阅读。孩子们在上体育课。学校举办开学典礼孩子们踏着整齐的步伐迎接开学。孩子们参与学校运动会。

学校开展“百日课程”,让孩子感悟成长。

在玉函山掩映之下,“年轻”的济南市爱都小学就像刚刚升起的太阳。

作为一所尚未过周岁生日的新建学校,学校自去年9月开学开始试水“全课程”教育,将曾经的一大摞“教材”,变成了一本本融汇各种知识和能力的主题丛书。书包轻了,负担小了,而孩子们学到的东西却越来越多。再加上教师“包班”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实施,让老师们看到了更完整、更立体的孩子,教育更真实有效。

家长们对爱都的态度,也从当初的“这样改行吗?”的质疑,到“在爱都上学真值!”的认同,让学校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打破原班级管理模式﹃包班﹄教师全天候贴身伴学

走进爱都小学一年级教室,你会惊呼:这真的是学校教室吗?除了讲台外,每间教室的后方还铺有地毯,并配有办公桌、懒人沙发、图书角等,整个教室的四周挂满了学生的各种手工作品及绘画作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除了教室,功能室也被布置得更人性化,柔软的枕头式坐垫,阶梯式座椅,可以说是“一步一景”,学生们在这里可以读书,可以唱歌,可以做游戏,还可以听课。

与此同时,一年级的6个班级也都有着好听的名字,小水滴班、小鲤鱼班、火箭班、糖果班、满天星班、小火苗班,这可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我想每天用正能量滋养孩子的生活,我想他们学得更活泼、自由、饱满、开发。”小鲤鱼班“包班”教师王美玲告诉记者,为此她查找了许多信息,最后选择了“小鲤鱼”这一称呼,“因为《小鲤鱼历险记》里泡泡的形象深受小朋友喜欢,而且,鲤鱼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吉祥物,民俗中也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

“在这里,每个教室都是一个儿童社区,是一个温馨的家,孩子们在整洁的教室里上课,在柔软的沙发、地毯上玩耍、阅读,教室里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承载孩子们成长的足迹,育人目标就在班级文化的浸润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每一个爱都学子。”爱都小学执行校长吕华告诉记者。

除了各种细节之外,在每个教室的后方都有两个办公桌位,这就是每个班级的两位“包班”老师日常工作的地方。爱都小学今年共有一年级新生192人,分成了6个班级,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两位“包班”老师,全天候陪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长久以来,学生和家长都习惯了一个班主任、若干个任课老师的班级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之下,班主任往往是上课在教室,下课之后回办公室,很少有机会关注孩子在其他课堂上的表现。”小水滴班“包班”教师张健告诉记者,“包班”之后,他可以在教室后方观察孩子在其他课堂上的表现,“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每个孩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慢慢总结出了哪个孩子更适合哪种教育,让孩子有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刚开学的时候,孩子回家非常高兴,说教室布置得比幼儿园还好,坐在教室上课有一种家的温暖,所以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小学生活。”学生王佳慧的妈妈告诉记者,学校教室不仅布置温馨,两名老师天天都和孩子

生活在一起,建立起了和家一样温暖

安全的教室,给了孩子全方位

的关怀与呵护。﹃全课程﹄推翻学科围墙一大摞教材缩减为主题丛书

开学了,孩子拿回来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整整一书包课本,晚上,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包好书皮。对于全国大多数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这是上小学的标配装备。

然而,爱都小学一年级新生则拥有完全不一样的开学体验。在他们的书包里,没有语文、数学、科学、音乐这些科目,取而代之的是一本《开学啦》。

翻开书,里面既有小故事教学生拼音汉字,也有需要涂鸦的美术章节,还有和体育类似的闯关游戏环节。“孩子们一入学,还没有语文、数学的科目观念,所以我们根据孩子的知识储备把需要掌握的知识重新整合,这样的课程设置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要求,孩子也更愿意学。”吕华表示,课程学习覆盖了孩子们全部生活。在同一主题下,融合各学科知识,打通学校与生活的壁垒,让学习变得饱满丰富、开放综合,除体育、美术、音乐、戏剧有专业的老师教外,“包班”老师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

“同学们,小黑鱼在水里是怎么游的?”课堂上,伴随小鲤鱼班“包班”老师王美玲的提问,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做起了游泳的姿势,有的甚至直接趴到了地上;“同学们,老师要变成大鱼来吃你们这些小鱼了。”说话间,“大鱼”向“小鱼”跑去,“小鱼们”纷纷从座位上跑开……这些在传统课堂上不被允许的行为,在爱都小学一年级课堂上已是见怪不怪,课堂上学生们个个思维活跃,主动抢答问题,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们正在上的是海洋课程,之前学生们已经去海洋馆参观过了,对海洋生物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所以课堂上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对知识点的掌握也特别牢固。”王美玲表示,全课程体系之下课程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样,这不仅对提高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有好处,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学科之间是有一定的特点,但对小学基础教育来说,学科的独特性并不是特别的明显。”

“比如语文学习中也能找到数学的学习元素;语文里又有美术的想象和表达,比如教古诗的时候可以用一幅画去表达意境,而教孩子画水墨画的时候如果配上一首小诗也很有趣味,这种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系统而又全面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吕华补充道。

“没有语文、数学老师,只有两位‘包班\’教师负责全班所有教学;课程变了,曾经的一大摞教材缩减为一本主题教材,寓教于乐的教材更容易让孩子们喜欢。”一位曾对学校“全课程”持怀疑态度的家长告诉记者,起初他以为这是学校在“胡闹”,后来他发现孩子很爱学习,回家就讲今天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知识,“而且学

校将孩子所学的知识融合在一个个教学主题和

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在不知不觉间孩子

们的知识储备有了飞速增长,阅读量和识字能力都明显高

于普通班的学生。”课程与生活紧密结合学习变得更加饱满丰富

开学第100天对于学校来说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日子,但是,对于新建校的爱都小学来说,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短短的100天里,“全课程”教育的引进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此,爱都小学把“百日庆祝”活动开发成“百日课程”主题周。第一天敲响百日钟声,唤醒孩子们的回忆;第二、三天孩子们寻找100天的成长细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第四、五天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成长细节;第六天,创意100天手工制作;第七天,隆重的庆典,这一天还是双胞胎日,也叫好友日、伙伴关系日,一对对“双胞胎”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伙伴生活……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感恩,更感悟到了生命的成长。

“学校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融入社会、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程会引入社会生活元素,让课程更加丰富和多元,加速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小水滴班“包班”教师葛静萱告诉记者,节日和民俗也是很好的切入口,从中秋节到端午节,学校都会安排相应的节日课程。

以中秋节为例,首先,它是知识的中秋,通过朗诵诗歌、美文欣赏、读故事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可以丰富学生对中秋的认识;其次,它是情感的中秋,团圆是中秋节重要的内涵,学生可以感受亲情、友情,唤醒对亲人的思念;第三,是文化的中秋,中秋节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学生感受到中国特有的节日文化。“有了这样的三维目标定位,老师带着孩子开启中秋课程,课程融合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科学等各科知识,在唱一唱、画一画、听一听、演一演、做一做中对中秋节有了饱满的印象。”葛静萱告诉记者,类似这样的中秋课程,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社会皆课程,生活即教材。

在爱都小学,还有许多像这样的课程。在报到第一天,孩子们就在寻找班级图标的路上找到了归属感,从如厕课程中学习做个有教养的爱都学子,从入学仪式中铭记父母的期望。每天清晨,在晨圈中让身心舒展,边唱边跳《礼貌歌》,学习做个懂礼仪的爱都学子;在朗读感恩诗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在生活编织中记录成长的点滴进步。

“学校要做的就是把学习边界和生活边界模糊掉,让学习和大自然的边界模糊掉,以天地为课堂,以世界为教材,让学习变得饱满丰富。”吕华表示,写写画画中孩子们已经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不仅没有了传统课堂上的课业压力,而且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更鲜活。给孩子安全丰富的体验沿着﹃全人﹄方向健康成长

“‘全课程\’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的情感需求、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在大主题、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下,在与生活发生紧密连接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全时空、全方

位、全身心地实现全人教育。”吕华表

示,但是“全课程”教育的核心绝不

仅是所有课程的叠加,也绝不只是

两个老师合力管理一个班的管理

方式。“全课程”的本质是因为共

同生活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的

师生关系,是老师对每一个孩子

全方位的了解,是老师对班级生

活和生命节奏的把握——“全课程”关注的是人,是每一个鲜活而精彩的生命。

“课间的时候,地上有个蜘蛛,有一个小朋友看到之后一脚上去就把蜘蛛给踩死了,我

觉得孩子应该学会感恩而不

是恃强凌弱。”王美玲告诉记

者,所以当天一上课她就结

合这一件小事情,给学生开

了一节小小的教育班会,“这种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

潜移默化的,前一段时间去

海洋馆参观的时候,学生

没有一个人随处乱跑,而

是认真观察,有的甚至做起了笔记。”

“全课程”可以淡化学科概念,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主题单元,把各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同样,老师与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总能随时随地捕捉教育时机,在一个个小的教育瞬间中让学生获得的发展更加长远。

记者发现,在爱都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没有强制性的训斥,通过学生集体拍手或者一个简单的“嘘”的姿势都能让学生迅速恢复安静。学校的正面管教浸润到学生的全部生活,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慢慢地,学生们有了规则意识,友好地交往,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这也是学校实施等压教育的良好成效。

为了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让学生获得成长,在爱都,每一天都有仪式课程,每个课程都有开启仪式,每一个主题课程都有开启仪式,一个主题学完了,又有课程结束庆典仪

式。“开始写字了,有隆重的开笔礼,朱砂启智,击鼓明志,寄托着老师们

的祝福和期待。”葛静萱告诉记者,清晨,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学生在

晨圈和感恩诗中开启美好的一天

学习。这样的感恩诗每天重复,日

复一日,月复一月,一个学期不断重

复,就把感恩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

孩子们心田。

“学校一直致力于让孩子学得

更安全、更自由、更快乐,最终,让孩子们能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广阔的智力背景,有活跃的思维状态。”吕华表示,学校坚信在这个情境中学习成长的孩子,一定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情感更加丰富,人格更加健全,最终沿着全人的方向健康成长。

新闻推荐

“捡”起钱包“还”回正义历下城管拾金不昧秀出好“家风”

历下保洁员展示捡拾的现金。本报6月21日讯(记者陈加宝见习记者贾向媛)城管工作人员整天在街头一线,经常会碰到各种事。其中,最经常遇到的就是捡拾失物。今年以来,坚守在一线的历下城管人就有...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